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四章企业生产运作管理
第四章生产运作管理第一节生产运作管理概论一、生产运作活动:1、生产运作活动的概念: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产出,通过劳动创造效用而增加价值的过程。客户的参与转换过程:改变、运输、存储、检验信息反馈产出:①产品②服务投入:人力物料设备资金技术信息能源土地时间图4-1生产运作活动过程2、投入、转换和产出是生产运作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3、转换过程:是从事产品制造和服务创造的过程,是通过生产劳动使生产要素价值增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①物质转换过程---使投入的各种物质资源进行转换;②管理过程---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使转换过程得以实现。有形产品的转换称为生产过程;无形产品的转换称为服务过程;两者统称为生产运作过程。EX:制造业-瑞格镁业,服务业-沃捷汽车4、“生产”概念的扩展与深化:①生产活动的涵盖范围随着生产系统的前伸和后延在扩展:⑴生产系统的前伸是指生产系统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将战略制定、产品创新设计及资源的供应融为一体;⑵生产系统的后延是指企业的生产职能已扩展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把安装、维修和培训作为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生产概念的扩大:在研究制造业生产管理问题的同时,把服务业的运作作为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方面进行研究。二、企业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关系:1、基本职能:①生产:生产是企业最基本的活动,合理组织生产活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②营销:营销部门要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造需求,并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③财务:理财是指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筹措资金并合理地分配资金,加快资金周转。财务部门要与生产、营销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沟通、交流信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④人力资源:根据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和评价等活动。⑤技术(R&D):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及生产运作流程。2、相互关系:①生产运作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⑴良好的生产运作管理对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⑵市场营销可以为生产提供信息,企业据以适时调整生产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②生产运作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与资金运动是同时进行的,体现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⑴财务管理系统为生产运作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同时控制生产运作中的各种耗费,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率,并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⑵实现生产运作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准时交货,又可以在各方面降低消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关系:⑴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创造最佳经济效益。⑵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基本职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各基本职能的紧密配合,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三、生产运作管理的范围:1、生产运作管理的含义:是对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改进和维护的管理,其管理对象包括生产运作过程和生产运作系统两个方面。①生产运作过程:指以“投入--转换--产出”为基本环节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亦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这一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②生产运作系统:是生产运作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其构成与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物质系统和管理系统。⑴物质系统:是一个实体系统,主要由各种设备设施、机械、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信息传递设施等组成。⑵管理系统:主要是指对生产运作的物质系统进行设计、配置、运行和改进,即对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主要作用为:√提出生产运作系统的目标并制定计划,然后按照目标和计划组织资源要素投入,通过转换过程生产出产品或提供服务;√将转换过程的产出结果作为信息反馈到管理系统,通过实际结果与计划要求的比较发现偏差,并由管理系统采取措施,调整资源要素的投入,改进转换过程的产出结果;√根据从外部环境获取的信息,调整企业的投入和转换过程,以增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①产出要素管理:⑴质量: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包括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⑵时间:如何做到适时适量生产,即将生产所涉及的人力、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要素在需要它们的时候组织起来,筹措到位。⑶成本: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生产资源以及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运作成本。⑷服务:如何提供独具特色的附加服务及持续改进服务水平。②资源要素管理:⑴设备设施管理:如何保持足够、完好和灵活的生产运作能力。⑵物料管理:如何以最经济的方式保证及时、充足的物料供应。⑶人员管理:如何有效、高效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⑷信息管理:如何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和处理必要的信息。③环境要素管理:如何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3、生产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市场调查产品R&D生产系统选择设计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制造营销财务售后服务图4-2生产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4、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①预测:预测对于生产运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⑴长期预测对诸如制定产品、流程和设施等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⑵短期预测则可以支持提高生产效率的职能策略制定。②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工艺与流程的选择、选址规划、设施布置和质量管理等。⑴产品设计:有效的、面向顾客的、易于生产与组装的产品设计至关重要。⑵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能力进行有效规划,以使企业的长期供应能力与预期的长期市场需求水平相匹配。⑶工艺与流程选择:对企业运作能力规划,设备、设施布置以及工作系统设计有重要影响,并涉及产品成本、质量、生产效率、顾客满意度,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⑷选址规划:对企业战略的实施具有直接影响,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效具有决定意义。⑸设施布置:不同的工艺类型适合不同的布置方法。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需要将设备与员工组成工作站共同生产,设施布置考虑的重点是生产线平衡问题;以工艺为中心的生产,每个部门通常只负责一项工艺流程,设施布置的关键是使布局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并使各部门的工作流程畅通。⑹质量管理:③生产运作计划: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采购计划、生产设备维修改造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及人力资源计划等。生产运作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的神经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最日常的工作,制定正确和有效的生产运作计划是提高生产运作系统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④生产运作系统变革:如JIT、MC等。5、生产运作管理的决策内容:①生产运作战略决策:主要确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对不同的产品品种进行有机组合,企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应是多大,为此需要投入哪些生产要素,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如何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等。②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决策: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施规划和布局、生产运作技术、生产能力规划、生产运作流程选择、工艺设计、工作设计等问题做出决策。③生产运作系统运行决策:指生产运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包括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作业调度、作业控制、在制品管理、生产作业进度控制及质量管理等等。6、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从而使生产运作过程灵活、高效、准时、低耗、可靠和满意。7、服务系统与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的区别:①服务的特点:⑴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触摸性;⑵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⑶不可储存性;⑷顾客在服务过程中参与。②服务运作管理的特点(与制造系统比较):⑴营运的基本组织方式不同:制造系统以产品为中心,服务系统以人为中心。⑵产品和运作系统的设计方式不同:在制造系统,产品和生产系统可以分别设计,同一种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系统制造;而服务提供系统是服务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服务提供系统会形成不同的服务特色,即不同的服务产品,因此服务和服务提供系统需同时设计。⑶库存在调节供需矛盾中的作用不同:市场需求往往是波动的,而系统的生产能力通常是一定的。在制造系统,可以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而在服务系统,却往往无法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⑷顾客在营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制造系统的生产过程是封闭的,顾客在生产过程中不起作用;而服务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开放的,顾客在服务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⑸需求地点的相关性:在服务过程中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对于大多数服务系统服务提供者与顾客必须处于同一地点。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服务设施必须分散化,并尽量靠近顾客,这就限制了服务设施的规模,加大了对服务设施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决定了服务设施选址的特殊性。⑹无形性的相关影响:√不容易用专利保护自己;√顾客对形象、品牌更加重视;√对质量的客观度量较为困难。③服务系统与制造系统在产出与管理上的主要区别:服务系统制造系统产品无形、不耐久、不可触摸产出不可储存顾客与服务系统接触频繁响应顾客需求周期很短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服务设施规模较小质量不易度量产品有形、耐久、可触摸产出可储存顾客与生产系统极少接触响应顾客需求周期较长可服务于地区、全国、全球市场设施规模较大质量易于度量表4-1四、生产运作管理的意义:1、生产运作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2、企业生产运作上的投入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3、生产运作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第二节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演进一、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史1、传统管理阶段:2、科学管理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①时间与动作研究;②将完成工作的新方法形成书面的规则和标准操作程序;③挑选、培训工人,使其拥有的技术和能力与工作需要相匹配;④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效率。其他代表: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等。3、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阶段:①霍桑试验: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于1924-1932年进行,历时8年之久,主要研究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试验分为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谈话试验;*群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生理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影响,更会受到社会环境、心理方面的影响。霍桑试验的影响是巨大的,为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②人际关系理论:在总结霍桑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新的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内容有:*员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其与周围人的关系;*新型领导能力问题。③组织行为理论:⑴主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研究在管理领域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⑵研究的重点是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组织中人的个性,非正式组织和群体行为,组织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等。⑶主要理论有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金纳斯的强化理论和领导理论等。4、管理科学阶段:应用数学模型使生产管理理论与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1915年F.W.哈里斯提出库存管理的数学模型;√20世纪3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三名工作人员提出了抽样与质量控制的统计程序;√运筹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的广泛应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华罗庚在全国推广的优选法。5、现代管理阶段:①服务业迅猛发展;②网络经济对生产运作管理影响巨大。二、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1、全面质量管理;2、电子商务;3、柔性;4、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5、全球化竞争;6、环境因素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节生产运作策略与竞争力一、企业经营环境与战略:1、先进的科学技术::MRP、MRPⅡ、ERP、CIMS;2、市场需求多样化;3、产品质量与成本的挑战;4、并购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二、生产运作策略:1、生产运作策略的概念:生产运作策略是指企业在构造生产或服务系统时的长期策略计划及为完成企业战略的生产运作部门的各项活动,包括制定
本文标题:第四章企业生产运作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9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