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掌握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四种基本思路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新增长理论,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模式(一)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模式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F.)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D.)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GrowthModel)。1.假设前提(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S=sY。s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3)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4)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2.模式的中心思想一定量的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条件。资本-产出比等于ΔK/ΔY=K/Y=k。折旧等于零,则当期投资I等于当期资本增加量ΔK;如此则有I/ΔY=k,或I=k·ΔY。S=sY。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I=S。联立方程组,得到k·ΔY=sY即ΔY/Y=s/kg=s/k3.该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G=s/k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例4.表达式的含义为:G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或经济增长率;s表示一定储蓄倾向下的储蓄率(年储蓄);k表示资本-产出率,它表示1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这是平均数的概念),或每增加1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这是增量的概念)。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简单地说明一个道理:GNP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率和国民资本-产出比率共同决定的。GNP的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率成反比。哈多模型的应用如果s=12%(储蓄率=投资率)K=3(3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则g=12%/3=4%假如一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是7%,投资效益率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那么,按哈罗德-多马模式,储蓄率应该(投资率)是多少?答案:21%。5.评价(1)肯定在非常强调资本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受到发展经济学家的普遍赞扬。不少人认为,这个模式与其说适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如说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个模式不仅消极地显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要害-资本的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增长,还积极地证明:只要有稳定的资本形成,就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尽管哈罗德-多马模式的最初动机是研究经济周期,但它同时为构造发达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和发展中国家的计划学派提供了基础。哈罗德-多马模型应用于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计划学派源于下述三个主要的方法论原因:它的预测能力;它在统计应用上的可修正性;它在理论形式上的可扩展性。(2)疑点和批评第一,这个模型是建立在储蓄能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上的(即凯恩斯的I=S),在分析宏观经济时这是不可能的。第二,这个模型是建立在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上的。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产出比不可能不变。第三,这个模型只有资本(储蓄)一个变量,这实际上暗含地假定资本-劳动比例是不变的。这是不现实的。6.对中国的储蓄率的思考2014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储蓄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非居民。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这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倾斜。(1)高储蓄率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大了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乎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会越来越无法消费掉投资形成的产能,这些产能只能销往国外,变成顺差。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垮了,这个循环会彻底崩溃。高储蓄——高投资意味着未来生产投资品的产能也在提高,因此如果现在的储蓄率很高,那么未来的投资需求可能更高,未来的储蓄率可能会更高。如果现在有一半人在为现在的消费而工作,那么,明天可能就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为了现在的消费而工作。从这一层意义上,通过目前这种不断自我膨胀的高储蓄——高经济增长方式总有一天是不能持续的,而一旦中断,很多的其他问题如失业、公平等就会更加严重。(2)高储蓄率的原因林毅夫教授曾把中国的高储蓄归结为经济体制中有三方面的剩余扭曲,包括金融上的“劫贫济富”、资源暴利和垄断暴利。第一,政府、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缺乏替代性。企业、政府的储蓄率在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中国整体储蓄率提高。但政府、企业储蓄没有替代家庭储蓄的功能,企业的储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所以企业储蓄高了,直接转化成了企业的投资,而没有将利润通过企业分红转换成居民个人收入;在政府方面,政府储蓄是政府可支配收入减掉消费,政府的消费有一部分是医疗卫生、保障的开支,这部分的开支比重长期以来并不高,所以,政府储蓄上升的同时,居民储蓄不减反增,来应对政府在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支出的不足。第二,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政府对金融资源控制导致高储蓄率。与其说是高储蓄催生了高投资和高增长,不如说高投资增长模式需要高储蓄来维持,居民储蓄率逐步提升,并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经济增长模式裹挟下的被动选择。第三,经济不确定性。社会保障方面、资本市场方面、个人工资收入、对于那些未来的利润能否转化为个人收入等方面缺乏稳定预期。第四,收入差距大。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百分之二十的富人手中。富人和穷人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例如低收入者拿到一百元花掉八十八元,高收入者同样拿到一百元只花掉六十四元。(3)解决办法——打通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储蓄替代性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居民所面临的各类收入风险。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政府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加相当于用政府的消费替代了家庭储蓄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居民的储蓄。第二,“均贫富”。通过控制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愿意多花钱的人有钱可花。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把富人的税收通过财政杠杆转给低收入群体。第三,政府还富于民。国有垄断企业应更多地将未分配利润通过政府财政向全体人民分红,如果这部分分红能够切实地转化为政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的话,居民储蓄率就会降低。(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1.基本思路新古典经济家认为,只要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增长就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相反,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变动的,经济增长就消除了内在的不稳定性。2.基本模式及含义(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rLaKβ式中:Y表示产出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r、α和β为常数。α与β之和为1。α和β表示各个投入要素在产出增长中所起的不同份额的作用,也可叫做各个投入要素的产出量弹性,它是由各个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2)索洛-斯旺模型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美国索洛(Solow,R.),英国斯旺(Swan,T.W.)、米德(Mead,J.E.)对哈多模型作修正和补充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称为“索洛-斯旺模型”。索斯模型的假设: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资本-产出比可变。规模收益不变,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市场完全竞争。存在技术进步。但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技术进步中性,不改变资本和劳动比例,即产出规模不变。索洛、斯旺提出的生产函数为:Q=A(t)f(K,L)式中Q代表产量,A(t)是衡量长期变化累进效应的乘数因子(反映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这两种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是可以变化的,这是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直接修正的一个例子,克服了“刃锋”问题。并且,每种投入要素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是其技术进步是“天生的”、“外生的”。索斯模型的内容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分配方式:knkkfs)(+=)(s=储蓄率k=K/L=人均(劳均)资本量f(k)=Y/L=y=人均(劳均)产量△k=k的增加量n=人口增长率δ=固定资产折旧资本深化资本广化Capital-Deepening人均资本增加,每人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Capital-Widening每一增加人口所配备的人均资本+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中国的资本配置2004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73850亿元,总资产195262亿元。人员6099万人。人均固定资产12万元;人均总资产32万元。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形成62351亿元。假设没有折旧,没有进出口,则按照人均12万元计算,至少可以促进5000万人就业。但2004年新增就业人口,全国只有800万人,该年新增人口760万人。说明:当前中国资本深化远大于资本广化,就业问题突出。中国处于机器排挤人的时期。(3)米德把这个生产函数发展成为Y=F(K、L、R、t)式中:K、L和R各自表示资本、劳动及自然资源,t为时间(表示为技术不断改进趋势的因素),F表示函数关系。如果R固定不变,L和K增加,时间在前进(意味着技术在不断改进),于是,经济中产出的变动可用要素的变化量来表示:△Y=V·△K十W·△L十△Y′式中V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W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Y′为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量。同理,产出的增长率,可根据各投入要素的增加率由下式表示:式中:△Y/Y、△K/K、△L/L分别表示产出增长率、资本增加率和劳动的增加率,△Y′/Y则表示由技术进步而获得的产出增长率,V·K/Y为资本的产出量弹性(即资本在产出量中的相对贡献),W·L/Y为劳动的产出量弹性(即劳动在产出量中的相对贡献)。YYLLYLWKKYKVYY....含义: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的产出弹性乘以资本增加率,加上劳动的产出弹性乘以劳动增加率,再加上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率。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第一,反对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决定因素”的传统看法,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的观点。第二,模式假定投入要素价格是可变的,因而投入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第三,模式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4.代表人物及实证研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由索洛、斯旺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后来经米德等许多经济学家的补充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增长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多年。(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J.罗宾逊N.卡尔多1.基本思路与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基本上是同一思路,重点放在储蓄率的变动上,强调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2.基本假设(1)把社会成员分为两大阶级,即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这两个阶级的收入之和为国民收入;(2)在不同的收入者中,储蓄倾向是不同的。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而且两者的储蓄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假定不变。收入分配发生变动,社会储蓄率将随之变动。(3)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基本模式及其含义首先,新剑桥增长模式采用了“两阶级”分析法,认为储蓄率并非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简单百分比,而是由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决定的。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模型(1)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π代表利润率(即P/K),Sp代表资本家的储蓄率,Sw代表工人的储蓄率,k代表资本-产出率。模式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
本文标题: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