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南京电大继续教育学院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公共课¨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学习目的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构想,面对新的理论和新形势、新环境,正确理解,在工作中去深化,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实践是最终目标。◆主要内容1、经济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2、统筹城乡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区域发展5、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一次在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和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劳动生产率低、•贫富差距大、•非市场的集中体制、•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交通通讯落后…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以后,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对内不能凝集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对外则可能继续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发展。由于对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1、以经济增长为基本标志的发展观“发展”这一概念最初被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这一发展观表现为以协民生产总值、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2、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标志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内生的”。这种发展观认为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多维度的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广泛认可。缺陷: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关注到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3、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含义:•突出的是发展,最终消除贫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维护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世界各国正确看待发展、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但在实践中不可绝对化。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观的演化趋势1、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从机械增长观向有机增长观转变3、从破坏性发展向生态发展转变4、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二节经济发展的衡量与路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过程。著名现代化问题学者何传启教授把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分为经典现代化(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发展知识经济为基础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1、工业化的内涵狭义是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是指:随着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步转向以工业及其他非农产品为主的社会演进进程。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2、工业化的模式自发的与自觉的工业化模式市场推进的和行政推进的工业化模式倾斜式和均衡式工业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为主体)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化模式内源性和外发性工业化模式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3、城市化的内涵与意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能产生经济发展上的聚焦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4、市场化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市场化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持续增强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一是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二是企业与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三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有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存在着(1)经济结构问题(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低(4)区域发展差距加大(5)加大生态环境破坏(6)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性、协调笥和可持续性是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论与实践深化的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应对风险和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积累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政治还要加强、精神文明还要推进,它们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相互之间不协调等因素。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第一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时代意义和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基本思路,其意义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内涵:平等发展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立足点;协调发展是核心;全面发展是基本内涵;长期持续是内在要求;“两手—市场和政府”结合是重要保证。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二节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实1、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的主要特点: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主要变化工农业产品交换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合理化进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密切了城乡联系,对城乡隔离体制造了巨大冲击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弱化了城乡隔离的格局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3、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尚待改进的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仍在扩大城乡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三节城乡关系不和谐的制度因素分析投入少,索取多的财税制度贷款少、存款多的信贷制度补偿低、范围宽的土地征用制度限制多、权利少的就业管理制度财权小、事权大的社会发展制度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四节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多予,少取”的完善支持农业的财税制度明确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城乡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制度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经济增长:经济生产能力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初级分配:指国民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基尼系数:表示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充分就业:在货币工资水平一定时,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得已就业。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社会保险: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1、改变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进行优化的组合注重公平,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中作用(初次分配中,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挥财税制度的再分配功能,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二元化”的收入差距。2、提高就业率的政策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扩大就业容量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并有效实施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的培训。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征缴、管理和运营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属地立法进程,完善社保法律制度4、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要构建工作运行机制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力度,先后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举措,由此将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向一个全新阶段。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通常指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它往往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或是一个学校、一个办公室。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圈套的空间范围。如何检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公共产品享用水平来检验从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来检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
本文标题:统筹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