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鄱阳湖生态经济工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对江西经济发展的作用鄱阳湖做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对江西乃至对全国都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充分发掘生态旅游给江西带来的不仅仅是财政上的收入,鄱阳湖产业分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产业空间布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为:以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湖地区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市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交通干线为脉络,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分工合理、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具体而言,分为“六大发展区”(图3)。4.2.1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区指昌九工业走廊沿线区域。充分发挥南昌、九江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南昌与九江进行相向互动、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产业空间、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力量进行高强度、高品位开发,把区域内的24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从而成江西工业的脊梁和最重要区域增长极。4.2.2陶瓷产业发展区指景德镇区域。以重振世界瓷都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产业的优势,大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整合陶瓷产业,加强陶瓷产品的科研、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特种陶瓷,建设国家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陶瓷生产基地铜产业发展区指鹰潭市区域。以打造成世界级新铜都为目标,以江铜集团为依托,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深化国际、国内合作,着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铜冶炼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循环基地。4.2.4医药、食品产业发展区指抚州至南昌之间的两块区域。按照“融入南昌城市群,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联结江浙粤和港澳台”的发展取向,改造和提升机械、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生物燃料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粮食、畜禽、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逐步形成能发挥地方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4.2.5建材、光伏产业发展区指南昌市至新余市区域。丰城、樟树、高安、奉新等县市主动与省会南昌对接,做好南昌的产业梯度转移。新余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降低钢铁单一产业的风险,发展光伏产业,延长光伏产业链,形成光伏硅料、硅片切割、应用产品及辅助三大产业基地。4.2.6生态产业发展区指环鄱阳湖滨湖各县区域。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大力发展污染小、效益高的生态工业产业。即:以优质的水产品、农产品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实施“绿色食品加工、增值工程”,同时,发展以鄱阳湖风力发电的电力工业,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确保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升级。优势分析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当前,区域内形成了以京九、浙赣铁路,昌九、九景、景鹰、昌厦高速公路和长江水路为主干线的现代交通网络,各个城市之间货物、信息等可以便捷地往来。这样,可以西接长株潭城市群,上接武汉城市圈,下连皖江城市带,进而承接工业产业结构较好,互补性强江西六大工业支柱产业: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以及原材料工业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工业骨干企业以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70%~95%也集中于此[9]。区域内有40多个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众多,仅南昌与九江之间的走廊地区就有工业园区24个,工业企业1641家。这些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区域内各市、县、区的工业产业也各具特色,如南昌的制造业,九江的石化、纺织、建材、造船业,景德镇的陶瓷、航空、家电业,鹰潭的铜冶炼业,新余的钢铁冶炼业,上饶的精密机械加工业,抚州的医药、食品工业等。这些产业经济外向度较高,产业链之间互有渗透,经济互补性较强。如南昌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对其他城市辐射强烈;九江作为港口城市,是其他城市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集散地;景德镇与九江历史上联系密切,汽车、电子、陶瓷等产业互相关联;鹰潭的有色冶金与九江、南昌密切关联。劣势分析鄱阳湖位于中部地区,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特色渔业需要密切了解消费市场的变化,鄱阳湖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沿海和国外的消费市场相对较远,与沿海渔业发达的渔业企业相比,市场信息接收尤显滞后,加之区县财政投入不足,对市场信息的服务也不够完善,所以,鄱阳湖渔业在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劣势。2.2.2鄱阳湖渔业基础设施基层较为薄弱,科技水平较低,有待加强鄱阳湖渔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与国内的渔业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主要是水产品加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转化的鲜活水产品数量少;政府对渔业企业的科技项目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力度不够;对渔业企业监管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方面。水质污染随着工农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区地表径流和五河携带的面源污染、工业废弃物排人湖体,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出现5.3%Ⅳ类),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尽管鄱阳湖未列入全国11个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名单,经水质综合评价,基本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但流域内点污染源的排放,如挥发性酚、COD、硫化物、石油类、铜、悬浮物等,尤以赣江(造纸厂、氮肥厂)和信江、乐安河水系(铜矿废水)为甚,特别是在江河入湖口,局部水体污染严重超标,检出率达100%;湖区非点源污染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比,N为92%,P为97%,将对鄱阳湖富营养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和湖区的经济发展及农用肥的施用,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发展不容乐观[1]我省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机会分析交通发展迅速,运输优势显现鄱阳湖特色渔业产业发展交通优势明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初步建立。“十五”期间是江西历史上交通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2008年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316km,通车里程居全国第9位,所有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南昌到各设区市道路全部实现了高速化。“天”字形的高速公路框架已基本形成,目前,南昌到上海7h,到广州8h,到武汉4h,到杭州、长沙5h,由此形成了8h经济发展半径,在8h经济发展半径内,江西渔业可以便捷地接受长珠闽的经济辐射[6]。铁路、机场、水运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风险分析挑战据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调查,在饶河、乐安河以及鄱阳湖南部的表层土壤中,铜、镉、砷等重金属严重超标。乐安河流域的乐平市接渡镇一些村庄的农田和地下水受重金属污染,上万亩良田欠收、绝收;因重金属超标,贵溪冶炼厂附近一些村庄的农民血液中镉超标。据2008年8月《江西省环境质量月报》,全省主要河流三类和好于三类水的断面占76.9%’(,受到污染的断面占23.1%。鄱阳湖每年承纳各种污水约27亿吨,环湖12个县区直接排入鄱阳湖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2亿吨,湖区以及滨湖地带的珍珠养殖、网箱养鱼、大型养猪场的直接污染,加之湿地干涸等因素,使鄱阳湖水质量呈下降趋势。有关监测资料显示,2002年鄱阳湖水质三类和好于三类水的比例占99.7%,2006年下降到82.1%,2007为83.7%。鄱阳湖生态功能减弱,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已刻不容缓江西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法律依据,以国内外循环经济运行实践为借鉴,以江西省情为基本出发点。江西的基本省情,一是农业大省,江西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兼顾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而同步推进;二是工业结构“重重”、“轻轻”、“高高”,即重工业比重高,轻工业比重轻,高能耗行业比重高,为此江西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着眼于直接节能,更要着眼于间接节能;三是基数小,底子薄,欠发达,这一方面意味着加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必须成为全省上下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意味着“吃饭财政”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循环经济投入,为此应更多地依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关于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伍世安《企业经济》2009年第十期)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全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湖区地表径流和“五河”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工业废弃物排入湖体,造成湖泊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综合功能减退,湖泊老化过程加快。江西省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4949万t,与2000年42083万t相比,增加12866万t,增加了23.4%,从2000年至2004年这5a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6.67%[7]。同时,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2004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5143万t,与2000年53812万t相比,增加了21.06%,年平均增长率为6.3%[7]。由于鄱阳湖湿地是鄱阳湖水系物流的汇聚中心,流域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4.1%[6],全省的废水排放后绝大部分最终都要随水系的水流入鄱阳湖。全省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鄱阳湖水中污染物的增加。根据2002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九五”期间,鄱阳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湖19个监测断面,平均有64.2%的断面为Ⅱ类水,30.5%的断面为Ⅲ类水,超标断面为5.3%;污染分担率相对大的项目有总磷、挥发酚和高锰酸钾指数。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全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标准,水质较好;从超标情况看,总磷、挥发酚、氨氮及高锰酸钾指数等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在部分的监测断面出现超标;从污染负荷比情况来看,湖口以蛤蟆石和都昌相对严重。根据资料[16],2003年与2004年鄱阳湖水质基本维持在Ⅳ~Ⅴ类之间,康山、都昌为Ⅳ类水,均未达到所属功能区要求的自然保护区Ⅱ类和渔业用水区Ⅲ类环境质量标准,莲湖、蛤蟆石为Ⅴ类水,也未达到所属渔业用水功能区类环境质量标准。同时,随着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的增大,特别是总磷等营养物质,对鄱阳湖的水质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8]。鄱阳湖近10a来正缓慢地向富营养化趋势发展,环境质量不断发生变化,这对鄱阳湖湿地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学报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赵其国1黄国勤2钱海燕2007年3月第44卷第2期)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湿地植被已经开始有所恢复。主要表现:一是植被在洲滩上的分布扩展了,植被面积增大;二是过去遭破坏的植物种群,已经出现恢复性的生长繁殖[2]可持续发展对策3可持续发展对策鄱阳湖面积较大,跨越11个县、市,各地方之间存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这就必须完善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贯彻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切实履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将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3.1制定和完善与鄱阳湖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与湿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当前,应针对鄱阳湖湿地管理的现状,抓紧完善已制定的“鄱阳湖湿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组织有关力量,制定“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规范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3.2加强鄱阳湖湿地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是鄱阳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完善鄱阳湖管理机制,就必须全面了解周边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和鄱阳湖湿地功能、作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实施鄱阳湖的总体开发和保护。应借鉴国外大江大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建立高效、权威并具有科学运行机制的流域管理机构,强化对流域的宏观调控和重大决策权力,实行流域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确立鄱阳湖地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湿地行政新关系。建立经济调控机制,妥善处理好沿湖群众生产生活与湿地保护的关系,改变沿湖群众对湿地资源依赖的状况,改善湖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结构,如把捕捞与养
本文标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工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