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试论职业福利的发展与变迁
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总第582期第19期2015年7月上旬出版·146·职业福利一词起源于英文occupationalwelfare,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社会政策学家理查德·蒂特马斯提出并界定的。后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职业福利有过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职业福利是基于雇佣关系的单位,在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向本单位员工提供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的总和。职业福利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工人的增长逐渐兴起的[1],综合各国的实践,职业福利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初建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改革创新阶段。职业福利早在国家福利之前就已经存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期。伴随着工业发的发展,加上一些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和思想家的推动,职业福利在实践中渐渐得以确立。职业福利的萌芽可以追溯至18世纪初,当时英国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养老金,一个人只要他以前有就职的经历,就有权取得退休养老金。但是,这种养老金安排仅仅向少数的政府文职官员提供,而且并非是有计划的福利安排,故从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职业福利的萌芽。早期职业福利计划的产生,主要还是发生于19世纪中期欧美一些国家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换的时期。工业化使许多劳动者成为薪金阶层,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削弱了传统的家庭互助关系,企业成为重要的保障来源。同时,工业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劳工问题,致使雇主与雇员矛盾加剧,呼吁政府和企业承担劳工保障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在享受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被各种劳工劳资问题困扰[2]。在管理资本主义以及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强调雇主与雇员和谐相处的私人福利资本主义管理实践被大多数企业采用。这种具有私人性质和自愿参与的职业福利在美国兴起,并对美国福利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职业福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企业年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英国和美国一些私营企业开始向退休雇员提供养老金,但是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的时间应该定位在19世纪末。1875年美国快递公司设立退休金计划,标志着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在随后半个世纪中,美国先后出现了约400个退休金计划。对私人退休金计划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保险公司进入退休金业务。1921年,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发出第一份年金合同,标志着美国保险公司进入退休金业务。与此前被动承担员工福利不同,企业年金是企业主动建立的,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为了解决员工年老工作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其次,退休金计划能够增强员工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雇主或者工人互助组织提供的福利计划形式都是民间行为,其强制力低,保障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都受到限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仅仅依靠民间力量和企业提供的保护机制已经不足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风险,国家介入并承担起为劳动者提供基本保障的职责刻不容缓。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社会财经(务)管理·147·保险法令——1883年《工人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体系建立起来,这对世界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3]。原来由雇主自愿提供的职业福利变成了国家强制实施的法定福利,并成为雇员从雇主那里所能享受的最普遍和最稳定的福利。这一方面导致整个市场中雇主福利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雇主在福利供给中的主体自主权缩小。除了一些财力雄厚的大企业继续保留较多的福利项目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则只提供较少的职业福利。因此随着国家福利的不断扩张,这个时期职业福利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职业福利的发展进入很重要的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恢复和重建,于50年代进入大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职业福利也得以扩展。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蓬勃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也由于国家在提供福利方面的不足使职业福利的存在具有必要性。总的来看,美国以及欧洲、亚洲很多国家都建立起与其社会福利体系相适应的职业福利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一些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形势开始每况愈下。石油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以及高失业率的困境中。在这种背景下,不仅福利国家的政策主张暴露了潜在的种种问题,职业福利也面临着各种挑战[4]。因而这一时期,职业福利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在企业利益的驱动下加以调整。失业率大幅上升导致职业福利出现了衰退的趋势,促使各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对之加强管理并给予适当支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高通货膨胀率和利润率的下降,促使雇主倾向于将风险转移给工人来提高收益,进而对职业福利加以调整。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普遍面临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为了缓和这一危机以及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挑战,大力发展和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成为各国重视的政策主张,其发展势头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职业福利的内容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企业年金为主的团体保险成为最普遍的职业福利;第二,住房补贴成为职业福利的重要项目;第三,利润分享计划在职业福利中占有一席之地;第四,员工持股计划成为职业福利的普遍选择。职业福利在经历了全面发展之后,进入了改革创新阶段,这是由于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职业福利的发展充满了挑战与变革。各个国家基于国情适时做出调整,职业福利的改革和创新呈现以下几个趋势:在现代社会,职业福利既是薪酬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国家福利体系的重要一环。随着职业福利规模的不断扩展,首先,为了促进其管理的规范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劳动者权益,各国政府纷纷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这种市场行为予以规范,加强监管。企业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职业福利的内部管理方式,职业福利的设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次,出于应对社会保障危机、提高福利水平的考虑;政府越来越多地通过税收、工资、价格等途径激励和促进职业福利的发展,推动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协调发展,从不同层次共同为劳动者提供保护(图1)。进入20世纪90年代,迫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企业已经开始重新推敲他们的用人战略。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和法宝,工作价值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刺激员工积极工作的动因。但是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回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员工不仅需要较高的工资,还需要长远的获利可能、继续深造和发展的机会,以及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促使企业去及时调整薪酬管理思路,设计合适、贴心以及充满人情味的职业福利体系,营造一个家庭式的工作氛围和组织环境,以此来传递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这将对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产生显著的促进功能。薪酬福利计划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手段,职业福利项目的开发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成为最近十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发展趋势。近年来“弹性福利计划”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推崇,它是通过向员工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福利项目清单,允许员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和金钱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实现了从传统的企业指定性福利到员工自助选择福利的转变,能够强化组织和员工信任关系,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财经(务)管理·148·另一个个性化的体现就是,企业对员工自我发展要求的重视,在职业福利计划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进而为其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实施标准化的福利和工作要求对等的时代正在衰退。公司需要适应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时代特征,开发和设计创新性的福利项目,才能为公司留住宝贵人才。在过去的职业福利体系中,福利供给较少的与员工的绩效和贡献挂钩,这种福利体系的结果是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导致激励效果的下降和企业福利成本的上升。因此现在的企业倾向于将职业福利作为针对优秀人才和员工的一种奖励进行发放,“特别待遇”[5]受到关注。一般而言,特别待遇的对象是高管,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励高管带领员工为公司多做贡献。这种资源的有限,针对的也是特别小范围的群体,特别待遇做得好,员工的忠诚度会得到提高,同时也激励其他员工的进取心。总之,情感和精神留人将会成为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福利的设计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运行效果,职业福利管理开始强调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主体多元化方面:首先,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把自己的福利计划外包给专业性的公司来做;其次,在企业实施的具体福利项目中借用专业的机构;此外,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团体开始关注到员工福利领域。[1].[M].:,2011,188-189.[2].[D].,2008.[3].[M].:,2009:227.[4].[J].,2009(9).[5].“”[J].,2011(3).提高内部等级管理水平,完善分别授权和集体议事的制度。同时强化稽核监督作用,推行内部稽核特派员制度。具体而言,又可从市场、信用、流动性、操作等四个风险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操作风险: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灵活运用严格系统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工具,更为及时有效地处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实施一致性管理和集中管理,结合现代化的量化时段处理风险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交叉运用多种限额,确保控制力度和准确性。同时借鉴美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审核方式,将操作风险纳入其衡量范围,进一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在强化审慎的信贷审核系统同时,有效放权给相关的部门管理人员,培养人员的高素质以及风险识别能力,在维持不良贷款率低于2%的水平下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放贷效率和审核力度,将资金及时有效过渡到社会的光明产业中去。流动性风险:借鉴美国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模式。在保证银行流动性资产能应付客户需求的同时,更为准确和积极地投放资金到相关领域,防止贷款的期限错配,使流动性比率控制在一个更为稳定适宜的水准。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之间并非互相孤立,银行应当设立组合管理的目标和限定风险的范围以确定风险得到充分发散,加强风险的系统性管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1].[J].,2008(6).[2].[J].,2003.[3].[J].,2000(9).[4].[J].,2009(5).[5].[J].:,2005(7).[6].[J].,1999.
本文标题:试论职业福利的发展与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