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2章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又突飞猛进?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某种技能,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学不会?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后,在解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却仍感到困难?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对教师的重要性1.成熟与学习成熟是预设的哪些学习依赖于成熟,哪些能力和行为依赖于经验2.通达力:教学的关键指一种行为或一种能力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赖于环境。高通达力:所有的学生都会发展低通达力:只有依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才能发展3.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持续增长还是跳跃式发展4.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领域一般性:多领域同时发展领域特殊性:不同的领域发展速度不同一个学生语文很好数学却不好,如何分析?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一)建构主义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1)通过图式建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2)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客体恒常性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姿势)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维客体和事件。但这种思维受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不是潜在的实体,并显得刻板。泛灵论、不可逆性、思维集中化自我中心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儿童获得了运算的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能够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了守恒、类包含、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运算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具体运算可以使儿童可以用心理活动代替物理活动。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向逻辑判断守恒实验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AB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B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B两块分放两边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BAB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形式运算期(11、12岁~15)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的情境中;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和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皮亚杰——父母指南(三)发展的因素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整体描述,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智发展的作用(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一般性。(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4)皮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2.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批评(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没有对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加以足够重视。(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1)他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表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反对人为地或无根据地加速儿童的发展。(3)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4)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儿童发展的进程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观点(一)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和智力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活动社会性地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发展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1)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文件交流和观念交流的媒介(2)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4.最近发展区(ZPD)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作用:(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阶段(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二)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1.教学支架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强调在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支架式教学特点:①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②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到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③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④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学支架有5个基本功能:(1)提供支持(2)具有工具的性能(3)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4)使学生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可用性,调整性2.交互式教学模式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交往和教学支持在学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帕林卡萨和布朗据此开发出了一种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首先,教师示范所要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和学生轮流扮演教师3.同伴合作模式同伴合作反映了集体行动的思想,当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任务时,他们分享到的社会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维果斯基特别强调社会交互与内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这对认知学徒制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学徒制中,新手与专家近距离地一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学徒制强调社会性互动的作用李政道:美国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就了我“当时,费米教授每周至少会抽出半天时间,和我面对面讨论物理问题,我们从天体聊到粒子、核子、分子、原子……这种教学模式使我终身受益。”李政道一一列举了20世纪上半叶为物理学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指出他们大都有相当好的老师,而且大部分接受一对一的教学指导……人民网,2006.9.14科技动态之人才培养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制约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个体发展贯穿人生全过程,存在阶段性,每个阶段有特定的任务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1)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3)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成年早期(18-30岁):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7)成年中期(30-60岁):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8)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埃里克森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2)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发展。小学生处于勤奋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中学生:(1)教师要避免将学生简单地看作“孩子”,而应当作成人看待,尊重
本文标题: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