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新人教版七下14《驿路梨花》课件
R·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体裁:小说作者:彭荆风导入新课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作者介绍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当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背景链接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瑶族哈尼族寨撵扛驿路迷茫陡峭露宿zhàiniǎnkángyìdǒuqiàosù课本91页读读写写竹篾简陋悠闲修葺晶莹折损mièqì恍惚喷香香气四溢huǎnghūpènyì补充读读写写词语解释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1.听课文朗读,填写下面表格。出现次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时间12345整体感知出现次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时间12345“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第二天早上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前一天晚上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前几年姐姐出嫁后(解放军)盖小茅屋十多年前(梨花)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后——出嫁前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着概括段意。3.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插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4.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5.本文线索是什么?6.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本文以“我”和老余在驿路上活动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茅屋的主人是谁两个误会三个悬念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初误会再误会解误会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R·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文本探究1.文章开篇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角,用一个感叹句,描写山峦。“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暮色”点明时间。这样写,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探究第一部分文本探究2.“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为什么?“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这一段进一步描写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的心情,为下文投宿小茅屋作铺垫。文本探究3.“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文本探究1.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顺序:由远而近,由外及里。外部:远看——草顶、竹篾泥墙近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板上,醒目。表现主人的热情、细心、体贴。探究第二部分文本探究内部:火塘(灰是冷的)大竹床(厚厚的稻草)大竹筒(水清凉可口)几行大字(干柴、米、盐巴、辣子)表明主人热心、细致、周到。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表现了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文本探究2.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为下文的误会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文本探究1.第14段:“主人”回来了。……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才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第一次误会。再次深化了悬念。(第二次设置悬念)神态、语言描写,表现瑶族老人的惊讶之情,也表现“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探究第三部分文本探究2.第24段老人关于小屋的介绍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文本探究2.第29段: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误会。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探究第三部分文本探究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文本探究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文本探究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文本探究3.第四部分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文本探究4.梨花妹妹有什么特点?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5.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为。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既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又表现了雷锋精神对后人的感召,更加突出了作品主题。R·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第三课时探究主旨1.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建造者和梨花姐妹是主人,其他照料这小茅屋的,也是主人。感悟主旨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梨花梨花梨花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实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人美心更美。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诗句,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含蓄、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意,升华主题。双关3.课文用“驿路梨花”作标题有什么好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梨花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以花喻人,虚实相映,升华主题。梨花一种花梨花姑娘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主旨归纳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有关梨花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拓展延伸有关梨花的诗句拓展延伸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4.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不推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因为这一句是写雪的名句,不是写梨花的名句。)
本文标题:新人教版七下14《驿路梨花》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5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