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语-TheAnalects
...《論語-TheAnalects》SpringandAutumn-WarringStates(772BC-221BC)第一章学而篇(1)学而篇第一(共十六节)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TheMastersaid,Isitnotpleasanttolearnwithaconstantperseveranceandapplication?Isitnotdelightfultohavefriendscomingfromdistantquarters?Ishenotamanofcompletevirtue,whofeelsnodiscomposurethoughmenmaytakenonoteofhim?【原文】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今译】学习知识而能按时练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学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注释】①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即先生、老师,如称孔子、老子、曾子等。一般单用“子”,可作男子的通称。与“尔”、“汝”一样,可译作“你”。《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②时:在一定时候,按时,在本句中作副词。③习:练习。④说(yuè):通“悦”,高兴,喜悦。下文中的“说”均作“悦”解。⑤不知:不了解。愠(yùn):恼怒、怨恨。怒于心而未发叫“愠”。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评点】...儒家自孔子始。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儒学的根本点。本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学而时习之”,即传授与练习相结合。传授是从外至内的学思过程,练习则不止于认识范围,而是自我修练成为习惯的行为;由学思到习,是外求于知而内化,再转化为主体对外表现的过程。修身的“习”是指道德习惯反复练习而形成,是随时、随地、随事自觉学习,不断实践,精进不舍。孔子提出修身要传习结合、重在“时习”的见解,真乃远见卓识。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事。“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这岂不可乐!学习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如果人家不了解自己,不举用自己,就该无怨无艾。在君子眼里,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会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君子)的情绪。话好说,做起来也不容易。因为这已经进入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匡亚明先生在以往《大学语文》课本序言中写道:“打开《论语》,卷首三句话就驳不倒,今天还有生命力。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谓字字皆碑。”本章在句法上用的是排比发问句,不是下断语,而是商量讨论式的。这样可启发学生更好地去思考。从中可看出孔子一贯的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教育风格。简介:孔子是中华古代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那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仁义、忠恕、孝悌、诚信的道德伦理体系;他那为政以德、“敬事以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政治理想;他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文、行、忠、信”的教育内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他“居住恭,执事敬,与人忠”的行为规范……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当珍惜的精神财富。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事,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着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论语》二十篇,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例中,因材施教、因事立言、因义传道,由他弟子记录整理的文献。《汉书•艺文志》记《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孔子逝世后,由门人纂辑而成的书。唐文学家柳宗元推论《论语》是孔子门生曾参的学生所编定。宋理学家程颐则认为“《论语》之书,成于有子(若)曾子(参)之门人。”他的根据是《论语》所记孔子许多门人都不称子,独对有若和曾参称子,是有子、曾子的学生对他们老师的尊称,因此断言《论语》一书成于有子、曾子的门生。诸家所言大同小异,基本可言。第一章学而篇(2)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ThephilosopherYousaid,Theyarefewwho,beingfilialandfraternal,arefondofoffendingagainsttheirsuperiors.Therehavebeennone,who,notlikingtooffendagainsttheirsuperiors,havebeenfondofstirringupconfusion.Thesuperiormanbendshisattentiontowhatisradical.Thatbeingestablished,allpracticalcoursesnaturallygrowup.Filialpietyandfraternalsubmission!-aretheynottherootofallbenevolentactions?【原文】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⑤,未之有也⑥。君子务本⑦,本立而道生⑧。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⑨。【今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仁道也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两种品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注释】①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②为人:做人处世。也:语气助词。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③好(hào)犯:喜欢冒犯。④鲜(xiǎn):少。⑤作乱:造反捣乱。⑥未之有也:“之”是代词,在本句中作“有”的宾语。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⑦务本:致力于根本。⑧道:道德,道义。⑨仁:孔子思想的主体和核心,是孔学的基本观念之一。这里指仁爱。与:亦作...“欤”,语气词,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吧”。【评点】这一章出自有若之口,但传达的却是孔子向弟子灌输的主体思想之一。其中心内容是“孝弟为仁之本”。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里由“孝弟”而展开,“孝弟”是儒家八条伦理道德原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的两条。儒家文化思想,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确立,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也特别完备。儒家思想可用“仁义”来概括,要达到“仁义”的境界是极难的,但可以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孝敬父母,热爱兄弟,这些都是人在生活中每天必须处理的常事,做来不难,若真能做到,仁义之境界就可以达到了。在儒学八条伦理原则中,“孝悌”居于首位,所以说孔子学说以孝悌为仁之本。有若的第一句话多少年来,横遭批判,认为用孝弟麻痹人民,使人民不愿起来推翻统治压迫的革命。对人民来说,这是孝弟起的束缚作用。至于统治者,则孝弟为其统治提供了可以利用的迫使被统治者俯首贴耳、甘受奴役,不敢作乱造反的工具。故而孝弟者,罪莫大焉。孝的罪名是统治者不让被统治者犯上作乱。试问,古今中外有哪个统治者乐于或容忍自己的人民对自己犯上作乱?残暴的和开明的统治者都是一样。何况评价历史人物应用历史眼光。孔子也好,有若也好,他们身处乱世,诸候各国国君被弑、被逐、被篡夺者均有之,都是统治阶级内部干的事,他们不知二百多年后会出现陈胜、吴广,更不要说往后的历代农民革命了。所以,他们所说的犯上作乱与我们今天理解的不一定是同一概念,即使后来孝弟被人利用来维持封建统治,账也不应全算在孔子身上。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正是因为家庭制度中天然形成的长幼关系,只要家庭存在,将是永恒的。孔子的话是以农业家庭为农业经济的主体和基础为依据,说明维护家庭礼制中等级关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家庭类型、结构、关系形成可能会不断改变;但一定的家庭“共同体”却不会消失。为维护一定的有差别的秩序,实行有等级的礼仪、礼节、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尊老爱幼,敬重长辈、敬重师长、关心兄弟姐妹,关心同事,人人互尊互爱,等等的礼仪、礼节还要对其赋予时代生命力。第一章学而篇(3)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TheMastersaid,Finewordsandaninsinuatingappearanceareseldomassociatedwithtruevirtue.【原文】...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一副和善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注释】①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和善的面色。令:善、美好。这里和“巧言”连在一起,那么面色和善是装出来的,以讨好别人。②鲜矣仁:是“仁鲜矣”的倒装,谓语提前。鲜(xiǎn):少。【评点】人贵真诚。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者,意在取悦于人。如此,则必另有所图、心术不正。诚则思之于心,无需巧语。在孔子看来,“仁”是崇高的德性。他认为花言巧语,表里不一,是虚情假意,根本不合于仁之事,对之只能疾恶如仇。这一章是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外表,要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告诫当政者,不要被外表现象所迷惑,要持正守诚,明辨是非;告诫学生,为学要切忌摆花架子,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总之,要在追求仁德上下功夫。第一章学而篇(4)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ThephilosopherZengsaid,Idailyexaminemyselfonthreepoints:whether,intransactingbusinessforothers,Imayhavebeennotfaithful;whether,inintercoursewithfriends,Imayhavebeennotsincere;whetherImayhavenotmasteredandpracticedtheinstructionsofmyteacher.【原文】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④?”【今译】曾子曰:“我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替别人谋事竭尽忠心了吗?与朋友的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练习了吗?”【注释】①曾子:孔子晚年好学生,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②吾:我,我的,代词。三省(xǐng):三和九在古文有时表示具体实数,但很多场合只表示次数多。省:反省,自我检查。身:自己。③为(wèi):替,为了。为人谋:替别人办事,给别人出主意。③传(chuán):老师的传授。【评点】曾子是孔子的高足,曾子的这番话从思想渊源上说,必定源自孔子,人们习惯上也把孔子弟子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孔子的话同等看待。本章是强调加强自身修养。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它是自觉地解剖自己或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视行为,即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自省修养,贵在慎独,即使没有别人看见,也要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曾子这番话具体讲到他自我反省的三方面的内容,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孔子倡导的做人态度,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针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说,曾子这番话从思想和实践结合上,从实征经验总结上指出了多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途径。更重要的在于自省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办事要做到“忠”。这是说忠的对象是国人、众人,而不是君主。经常反省
本文标题:论语-TheAnalects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1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