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盐城市沿海发展规划纲要
1第一章战略意义与发展背景加快盐城沿海发展,不仅事关全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大局,而且也为盐城的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立足于不断发展壮大比较优势,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将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第一节战略意义一是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急需盐城“出海”、“东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为积极承接国际(特别是日韩)产业转移,主动接受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产业的辐射与对接,盐城必须尽快改变以往虽地处沿海却无沿海之利的尴尬局面,主动“出海”、“东进”。二是走出中国沿海“经济低谷”和打造盐城“战略高地”的需要。在中国沿海地区54个地级市中,盐城市按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和经济外向度,大体相对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40%~50%。因此,盐城只有加快沿海发展,才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变“经济低谷”为“经济高地”,并为协调中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作出应有贡献。三是加快中西部内陆腹地对外开放迫切要求盐城打通“出海通道”。盐城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南翼,今后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如新长铁路经淮安向西延伸),其直接腹地将不仅限于苏北内陆地区的淮安、宿迁,而且可向西延伸至淮北、豫中、豫南和陕南一带,将成为上述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目前河南正在建设禹州至亳州铁路与大丰港相接)。因此,盐城沿海必须率先加快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出海通道,才能更好满足中西部腹地2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四是全面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需要。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沿海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盐城要成为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重要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此,要求加快盐城沿海开发。第二节发展条件综合区位优势。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都市圈的结合部,北邻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在新一轮的长三角扩容中,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区位上看,盐城位于江苏沿海地带与新长铁路东延线的交会区,隔海与日韩两国相望,是距离日韩两国最近的沿海城市之一;南依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与上海联系十分便捷,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和地缘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是盐城沿海的第一大优势。全市沿海滩涂面积45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0%和全国的15%,是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淤涨性海滨湿地,且每年还以13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淤长。全市海岸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拥有大丰港、滨海港、陈家港、射阳港等天然优良港口,具备建设3~5万吨级、甚至10万吨级深水泊位条件。耕地面积82.68万公顷,占全省16.4%,粮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海洋生物资源和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风电可开发总量1470万千瓦(陆上170万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占全省70%;以滩涂和湿地为主的旅游休闲资源独特,开发潜力大;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条件良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3人力资本优势。全市劳动资源充裕,2008年全市811.7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2.57%,非农业人口占37.43%;人口密度为478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全市共有从业人员336.11万人,占总人口的41.4%,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6.8:30.1:33.1。由于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较发达,劳动力总体素质较高。良好的产业基础。盐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首位,是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工业呈快速发展态势,现已形成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纺织、化工、造船、节能环保等特色支柱产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与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旅游、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全市初步建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宁靖盐、徐淮盐和沿海三条高速公路在盐城交会,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拥有盐城港大丰港区和盐城南洋机场2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盐城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昆明、哈尔滨等国内航线和通往韩国首尔及香港等国际航线;陈家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建设也初具规模,干线公路和内河航运经过改造提升,运力得到明显提高。第三节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盐城沿海发展面临极为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宏观发展环境,如何抢抓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凝聚力量,迎接新挑战,推动新发展,显得尤为紧迫。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调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生产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体系,已让位于技术的垂直分工体4系和生产的水平分工体系。在跨国公司主导下,新一轮国际分工既包括将高端产品和关键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包括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领域分工转移,特别是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因此,对地处沿海并具有土地、人力资本等比较优势的盐城,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和包括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有利于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抢占制高点、提升高端竞争力。节能减排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09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因此,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盐城市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并对江苏沿海地区港口及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长三角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2008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这为盐城沿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盐城可借机推进与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地区的对接融合,实现资源融通、交通互联、5市场互通、信息共享、产业互补、环境同治、机制互动,将给盐城带来巨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江苏沿海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盐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三年实施计划,分别在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八个方面提出了24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653.6亿元,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含能源)占45.97%,重点工业项目占28.01%,两者合占74%,这对盐城沿海和全市的发展将是巨大的推动力。但与此同时,盐城沿海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是国际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不稳定因素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二是港口功能和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与江苏沿海地区其他两市相比,盐城港口建设相对滞后,其功能发挥尚需时日;同时,盐城中心城区经济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开发与保护协调任务艰巨。沿海地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约了开发的规模、时序与空间布局;在沿海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较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尚不高。五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现有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才能满足盐城沿海加快发展的需要。6第二章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国家、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需要与区域分工,来定位盐城沿海的发展,并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视野谋划盐城市未来的开发建设。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盐城市沿海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沿海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实施《沿海规划》和《实施意见》,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对盐城沿海发展的新定位,以及加快沿海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盐城沿海的区位、土地后备资源、劳动力和现有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按照“三港联动、海河并举、滩涂造地、产业兴市”的基本思路,坚持以港口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全力打造盐城沿海大产业基地,建设新的增长极;科学实施滩涂综合开发,建成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发展的后备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将盐城沿海建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盐城沿海发展的原则是:生态发展原则。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实行保护式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选择重点区域,优先推进,采取据点式发展模式,同时加强面上的保护;在开发建设上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成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示范区。7综合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盐城沿海的港口、土地和滩涂资源优势,科学实施综合开发,坚持沿海特色农业、临港型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港口物流业、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四业并举,加快构建具有沿海特点和盐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集约发展原则。根据“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实施城镇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高滩涂资源的集约化开发程度,按其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开发利用方式;依托港城和重点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依托深水港口,实行节点开发,集中发展临港产业。开放发展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分享全球市场利益,并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政府在对外开放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际资本,加强与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坚持走大开放促大发展之路。一体化发展原则。为提高发展的整体效率,大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即:推进产业错位发展,并按产业链分工协作实行产业布局一体化;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积极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协同治理跨区域(或流域)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加强行政管理和政策对接,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第二节战略定位立足于盐城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苏北、豫皖等中部地区,面向东北亚,建成为长三角产业北拓的承接基地和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三角农副产品和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基地;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江苏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8能力较强的新欧亚大陆桥东端的南桥头堡。中国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基地。发挥盐城沿海的比较优势,依托深水港资源,优先发展煤电、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立足于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汽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优势产业;紧紧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建设具有较强市场
本文标题:盐城市沿海发展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