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化训练卷三含答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化训练卷(三)一.选择题1.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对下面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割据分裂到江山一统的变化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的趋势C.反映了郡县制向行省制的演变过程D.体现了疆域扩大和管理体制的创新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5.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刺史制度B.参知政事C.郡县制D.行省制6.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行省制7.以下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割香港岛B.赔款2100万元C.领事裁判权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协商8.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9.在一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法战争B.抗日战争C.日俄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1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11.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1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该不平等条约是A.《胶澳租界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13.马克思指出:“这场战争对英国人将非常危险。英国人能把广州城完全毁灭,能攻占沿海的一些据点,可是他们所能调集的全部兵力都不足以夺取和扼守广东和广西两省,更谈不上占领整个中国。”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指A.甲午中日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清末庚子之变,慈溪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淮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无保护,两不相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A.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影响中央的决策B.西方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目标C.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D.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的迅速发展15.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是A.义和团运动B.三元里人民抗英C.黑旗军抗法斗争D.台湾义军抗日斗争16.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1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A.日本展开全面侵华B.中日之间正式宣战C.局部抗日战争打响D.国共实现合作抗日18.2016年10月22日起,中国在法国冈城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主题展,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物品、信件、证词以及视频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B.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照片D.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19.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相关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增强民族意识已成为共识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国统区政治舆论氛围宽松D.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0.有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下列说法可以为之论证的是()A.俄国妄图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取更多利益B.英国通过“修约”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清政府没有严格遵守《南京条约》的若干规定D.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激怒了洋人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片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3.D【解析】【详解】本题图1考查汉代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图2是元朝的行省制。这两大制度都是在大一统形式下推行的制度,跟汉元两个朝代初期所面临的形势有关,反映出我国古代疆域不断扩大、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趋势。故答案为D项。汉、元两朝是我国大一统王朝,不能反映从割据分裂到江山一统的趋势,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专制皇权无关,排除B项;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项不符合“解读最准确”,排除。4.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选儒臣”、“分治大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前朝地方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C选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宋代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措施,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D选项指的是宋代的禁军制度,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5.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设置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行政权,选项B正确;刺史属于监察制度,与相权无关,排除A;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C、D。6.B【解析】【详解】题干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故答案为B项。ACD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7.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掠夺生产原料,所以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因此D选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是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材料,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都不是最能反映该意图的内容,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D【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D【解析】【详解】从材料“诗人丘逢甲”“去年今日割台湾”等信息可以判断出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答案为D;中法战争、抗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与“割台湾”没有关系,排除ABC。10.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选项B正确;选项A、C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能够概括“救亡”的内涵,“救亡”实际上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和革命。11.A【解析】由材料“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和“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可见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故选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丧失对清王朝的警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全民族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的信息,排除D。故选A。12.D【解析】根据题干“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可知是《辛丑条约》中的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D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强租胶州湾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B。《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当驻兵队护卫使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丑条约》。13.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人从广州沿海港口发动的,与材料中“英国人能把广州城完全毁灭,能攻占沿海的一些据点”相符。故答案为C项。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人发动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文标题: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化训练卷三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6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