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一、神经系统总论复习1、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如何划分?端脑间脑脑(颅腔内)中脑中枢神经系统脑桥脑干延髓小脑脊髓(椎管内)脑神经(12)躯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或交感神经脊神经(31)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节、神经核、纤维束、神经和网状结构的定义?在中枢部灰质:泛指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处(脊髓灰质)白质:泛指神经纤维的集聚处(脊髓白质)皮质:灰质在脑表面成层配布(大、小脑皮质)髓质:在脑内,皮质深方的白质神经核:(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成一团纤维束: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网状结构,RF:灰质和白质混杂的部位,即神经元胞体夹杂于神经纤维之间在周围部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之分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合而成,由结缔组织被膜包裹1、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的区别。白交通支:由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有髓鞘而发亮白色。连于胸1~腰3脊神经前支与对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灰交通支:灰交通支是由椎旁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缺乏髓鞘而呈灰色。连于31对脊神经前支与交感干之间三、中枢神经复习1、脊髓的位置、脊髓两个膨大、脊髓圆锥、终丝的概念。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节段,发出臂丛,支配上肢肌腰骶膨大:L2-S3节段,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肌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的部分。支配地位和位置不同连接的中枢部位不同分布对象不同终丝:圆锥以下,非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硬脊膜包绕终丝止于尾骨背面2、脊髓的内部结构都包括什么?脊髓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3、薄束和楔束位置、功能。位置:脊髓后索,薄束位于内侧,见于脊髓后索的全长(T5以下占据整个后索),楔束位于外侧(仅见于T4以上)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觉(皮肤的两点间距离辨别觉和物体的纹理觉)4、脑干内脑神经核团的分类。按功能分类掌握相关核团的名称、位置、主要功能。(1)一般躯体运动核①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阶段,中脑水管腹侧。②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中脑水管腹侧,③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方。④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舌下神经三角的深方。功能:支配自肌节演化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外肌(2)特殊内脏运动核①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上橄榄核背外侧。②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和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③副神经核:位于锥体交叉到4、5颈髓节段的前角背外侧。④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功能: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3)一般内脏运动核①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核):位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②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③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④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三角深面。功能: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腺体和心肌。(4)内脏感觉核①孤束核:位于界沟外侧,上达脑桥下部,下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功能: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传入。接受初级味觉纤维传入(5)一般躯体感觉核①三叉神经中脑核: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②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外侧。③三叉神经脊束核:上达脑桥中上部,下达第1、2颈髓节段与后角相续。功能: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6)特殊躯体感觉核①前庭神经核:由前庭上核、下核、外侧核和内侧核组成,位于菱形窝前庭区深面。②蜗神经核:由蜗神经背侧核和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功能:接受内耳初级听觉和平衡觉纤维传入。5、脑干4大丘系起止、走行、交叉部位、功能。(1)内侧丘系:位置与走行:起自薄束核和楔束核→经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在延髓位于中线两旁→脑桥位于被盖腹侧边缘→中脑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主要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2)脊髓丘系:位置与走行:脊髓的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合并成脊髓丘脑束→延髓位于下橄榄核背外方→脑桥和中脑部位于内侧丘系背外方→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3)外侧丘系:位置与走行: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神经背、腹侧核→在脑桥中、下部被盖腹侧部横行交叉,构成(斜方体)→之后转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脑桥行于被盖腹外侧边缘→中脑止于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核。功能:传导双耳的听觉。(4)三叉丘系:位置与走行: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交叉越边至对侧上行→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伴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深感觉。6、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分区及小脑功能位置与外形:位于颅后窝,胚胎发生上与脑桥共同起源于菱脑前部。背侧面借硬脑膜形成的小脑幕与枕叶分隔。腹侧面为脑桥和延髓,并借上、中、下3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小脑的分叶:形态上: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前叶和后叶合称小脑体)小脑的分区:小脑体由内向外可分为3个纵区蚓部(内侧区)半球中间部(中间区)半球外侧部(外侧区)种系发生上原小脑:(古小脑)进化出现最早旧小脑:进化出现较晚新小脑:进化出现最晚功能:前庭小脑:纤维联系及功能与前庭相关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脊髓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大脑小脑: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小脑分区小结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7、小脑上、中、下脚连与何结构?各包括何纤维束?小脑脚相连结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小脑上脚中脑脊髓小脑前束、蓝斑小脑束起于齿状核—红核小脑中脚脑桥脑桥小脑束小脑下脚延髓脊髓小脑后束、楔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前庭小脑束小脑前庭束、小脑网状纤维8、小脑核包括哪些核?小脑核共4对,从外向内依次为: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五、下丘脑:(一)、结构及主要核团从前向后分为4区:1、视前区:位于视交叉前缘2、视上区:位于视交叉上方——视交叉上核、室旁核、视上核、前核3、结节区:位于灰结节内及其上方——漏斗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4、乳头区:位于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核、后核由内向外分为3带:①室周带: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的薄层灰质。②内侧带③外侧带:以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分界。(二)、功能与临床联系1.神经内分泌中心:下丘脑是脑控制内分泌的重要结构。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融为一体。①控制垂体后叶(神经垂体)视上垂体束: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对水的吸收。室旁垂体束:分泌催产素,刺激子宫内膜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②控制垂体前叶(腺垂体)结节漏斗束:分泌促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激素释放因子。如: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影响生长激素。2.自主神经的调节:通过背侧纵束和下丘脑脊髓束调控脑干和脊髓的自主神经。一般认为:下丘脑前区内侧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下丘脑后区外侧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3.体温调节:△下丘脑前区(含前核)对体温升高敏感,启动散热机制,包括排汗及扩张表皮血管;损毁此区导致高热。△下丘脑后区(含后核)对体温降低敏感,启动产热机制,包括停止发汗;损毁此区导致变温症(体温随环境改变)。4.食物摄入调节:通过下丘脑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和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部)调节摄食行为。下丘脑腹内侧核的损毁导致过度饮食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损毁导致禁食而消瘦。5.饮水调节: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和前区——产生饮水行为。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和前区——不再饮水。6.睡眠和觉醒:下丘脑在每日睡眠——觉醒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前区与睡眠中枢相关。后区与觉醒中枢相关。(觉醒中枢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一部分)7.昼夜节律调节:通过视交叉上核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而调节昼夜节律。9、基底核包括哪些核?何谓新、旧纹状体?其损伤后症状有哪些?(一)基底神经核的特点:1.位置: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靠近脑底而得名。在背侧丘脑的背外方。2.组成: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组成(二)纹状体1.纹状体的组成:在个体发育中,纹状体是一个灰质核团,后被内囊分隔为尾状核和豆状核两部分,豆状核被外髓板分为外侧部的壳、内侧部的苍白球,苍白球又被内髓板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苍白球出现较早(在鱼类)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出现较晚(在爬行类)称新纹状体。2.损伤后症状①震颤麻痹又称Parkinson氏病,旧纹状体损害(中脑黑质病变)。临床特点:运动过少,肌张力过强。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幅度减小,面部表情呆板,肢体远端特别是手伴有静止性震颤②舞蹈病:又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临床特点:运动过多,肌张力不足。全身肌张力明显降低,上肢和头部作无目的、迅速的和粗大的突发运动;面部常有挤眉弄眼、扭嘴吐舌的鬼脸动作。10、大脑髓质的组成,有哪三个系,各包括哪些结构?胼胝体属何系的纤维?可分几部分?(一)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1.胼胝体位置:位于半球间裂底,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分部:在正中矢状切面上分为嘴、膝、体、压四部分。嘴、膝部的纤维:联系两侧额叶。体部的纤维:联系两侧顶、枕叶。压部的纤维:联系两侧听区。功能:大约由2亿根神经纤维组成。①对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半球间的整合作用。②对学习和记忆的半球间的传递作用。2.前连合:位于终板上方,连接两侧嗅球和颞叶。3.穹窿连合(海马连合):起自海马内侧的海马伞—穹窿—海马连合—穹窿柱—乳头(二)联络纤维:连接同半球皮质的纤维。1.弓状纤维:联系相邻脑回。2.上纵束:连接额、顶、枕和颞叶。其中连接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纤维又称弓行束3.下纵束:连接枕叶和颞叶。4.钩束:连接额、颞叶。5.扣带: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深部,连接边缘叶。(三)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投射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11、内囊的定义、分部、各部走行的主要结构有哪些?出现“三偏症”是损伤了什么结构?内囊:①定义: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在两半球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开口向外的双“》《”字形②分部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头之间。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又可分: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膝:位于前、后肢汇合处。③走行结构:前肢:额桥束(下行至脑桥核)丘脑前辐射(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纤维束)膝:皮质核束后肢豆丘部: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的纤维束)、顶枕颞桥束豆状核后部:视辐射豆状核下部:听辐射④临床:内囊膝部和后肢是重要传导束集中通过的交通要道,脑血管病变(脑出血)经常累及某一侧内囊,虽然病变范围不大,但可同时损伤几种传导束。典型的内囊病变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对侧偏瘫——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损伤双眼对侧偏盲——视辐射损伤12、第Ⅰ躯体感觉中枢、运动中枢位置。第Ⅰ躯体感觉中枢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分区:Brodmann(4,6区)第Ⅰ运动中枢位置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分区:Brodmann(3,1,2区)13、视觉、听觉中枢在何处?视觉中枢—位置:距状沟两岸皮质(即上方的楔叶和下方的舌回);分区:Brodmann(17区)听觉中枢—位置:颞横回;分区:Brodmann(41、42区)14、语言相关的中枢有几个?其位置(脑回)、功能。(一)、运动性语言中枢位置:额下回后部,Broca区分区:Brodmann(44区)功能:说
本文标题: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7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