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一、文学的审美性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2、*文学概论有哪几论: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活动论3、*艾布拉姆斯所说的四要素/如何理解四种文学观念①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②四种文学观念:模仿说(作品与世界)、表现说(作品与艺术家)、实用说(作品与欣赏者)、客观说(作品本身)A、模仿说(文学与世界、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感物说”)a、特点:主张文学是社会现实的模仿,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理性力量,坚持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语言、形式,强调阅读者要全力理解作者的原意。b、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c、亚里士多德:模仿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B、实用说(西方世界主要审美态度):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教化的手段。a、特点:主张文学的根本在于服务于现实的功利需要,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现实关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语言的形式,读者阅读是要全力实现作者的原意。b、代表:①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C、表现说(中国:“诗言志”“诗缘情”,西方: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兴起)a、特点: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认为文学的成功来自作家的情感、想象力与天才;文学作品的情感而不是思想具有决定地位。文学阅读是要全力理解作者的原意。b、中西表现论的不同:①西方作品情感抒发比较直接,中国古诗情感抒比较隐晦。②西方突出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D、客观说(语言说、形式主义的文学观)20世纪初才在西方形成一种思潮并蔓延开来a、特点:主张文学是一种语言符号,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力量,坚持语言创造意义,强调阅读是读者的自由性创造活动,而不是全力理解作者的原意。4、*如何理解文学是“人学”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勃兰兑斯: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文学就是人学”就是针对文学以审美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来说的,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的现象,追寻人生的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②文学是“人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心理经验的层面上。5、*艺术真实①衡量艺术真实的标准(艺术真实的特点)(简答)A、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必然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艺术真实的最基本要求)B、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C、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②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假定的真实:情境的虚构*内蕴的真实:对生活的体悟和认识是真实的○3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科学使用的是抽象的符号、公式、定理以及概念逻辑体系;文学反映生活具有诗意性和主观性。*主观的真实:个人化的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变形、扭曲和处理*诗意的真实:审美、语言形式(隐喻、象征、拟人、反讽、借代、悖论等修辞方式)二、文学的形象性1、*文学形象性概念:文学的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2、文学形象: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3、文学形象分为:语象。形象。意象。4、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这里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比喻、通感)。5、*意象VS意境①概念: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②意境结构:A、意境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B、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特点为虚实相生。C、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使人获得言外之意。○3关系:A、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通过意象表达或诱发,是抽象的。B、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6、*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心象性:使文学将本身不具形态、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人能感知的审美对象。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这又必须包含远远在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符号性: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的符号,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在感受形象时,自觉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能指1(玫瑰这二个字)所指1(实物玫瑰)符号1=(玫瑰)能指2所指2(象征的激情、爱情)符号2(爱情)三、语言的艺术1、*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2、*当代语言观与传统语言观A、传统文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B、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把澄清语言问题作为讨论文学的存在、发展、性质和特点必不可少的前提。)3、*审美与言意矛盾A、(意丰言寡)“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B、(语言不尽)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的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C、(语言影响思维)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4、*语言艺术的特点A、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B、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活动。C、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一、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的概念:也叫“本文”,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泛指为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2、*英加登的四层次说A.〈声音层〉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B.〈意义单元层〉意群层次:句子意义(每句话都有意思)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框架形象〉图式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作者提供骨架,读者填充具体形象。)D.〈意向性的世界〉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3、*文学文本层次:语言层(语音、语义)、现象层、意蕴层4、*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A、中国古代二分法:韵文散文B、(亚里士多德)西方古典文论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C、我国现行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二、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和思想的文体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语言的韵律性、想象性2、*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背离A、原因:诗人要撷取和提炼自己的审美感受,以理想的形象体系来表现,创造出饱含审美意蕴的意象和意境,也就相应地要求凝练而富于表现力、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对语言的执著追求,使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有了明显的区别,形成了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B、表现:①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乃至变异,诗要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歌甚至会使语言发生扭曲和变形。②对规范句法的“破坏”。为了突出某个意象或造成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而改变词序、句序、字词组合和句子结构。3、*诗歌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区别①诗歌情感:审美情感的表现②日常情感:日常生活了的情感表现,自然情感的表现(喜怒哀乐)三、散文: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1、*“诗酒文饭”的比喻清人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A、“诗酒”:诗歌对经验和材料的加工,使诗的意象与原型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蕴涵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诗的意象更为凝练,意蕴也更为深沉。B、“文饭”:散文往往是对经验感受的直接表达,感受及其表现形式都保留着生活的原生形态,自然而亲切,给人带来似乎没有刻意加工的“散”的感觉2、散文的特点:①形式自由。散文结构多样化,没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规,②情感自然。散文不但要展现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而且表现这些感悟和理解的形成的过程,写出心灵的碰撞和震动,所以散文更容易流露出作者的自然情感,袒露出自己的性情和气质。四、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1、*叙事文本的现象层(即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特点:叙事性、虚构性3、*根据性格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两类人物观A、功能性的人物观: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人物绝对从属于情节。B、心理性的人物观: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人物是小说的首要因素,文本中的一切都为揭示或塑造人物性格而存在。4、传统叙事学和当代叙事学A、传统:作品说了什么(写什么)B、当代:作品如何说的(怎么写)5、叙事学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文本层面6、*叙事视角(“透视”、“聚集”,是叙述人看待和叙事的的角度,对应于读者的注意点,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分类:A、外部视角:外部叙述者的聚焦结果;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情感。B、内部聚集:一般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加以聚集a、固定内聚焦: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b、不定内聚焦:几个人物的视角,即作品由相关的几个运用内聚焦视角组成。c、多重式内聚焦: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聚焦观察同一件事。C、〈热奈特〉第三种视角:非聚集,类似于传统叙事中全知全能的视角7、*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A、表层结构: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从有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事的无限变体,体现了叙事者按照一定的时序原则和因果原则对故事的支配。B、深层结构: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从文本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被叙述的事件及其参与者;体现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色地位以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等。8、*复调(巴赫金):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五、*剧本:为戏剧表演提供的一种文学脚本,属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剧本其实是一种半成品,需要通过戏剧表演才能最后完成。1、“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结构原则。规定戏剧中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2、*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和戏剧文学的灵魂):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
本文标题: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4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