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讲座
沪蓉西高速公路指挥部第七工作站安全管理资格及特种作业教育培训向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及参加本次安全教育培训的各位学员们问好!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讲座主要内容第一讲事故致因理论及事故的预防第二讲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及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第三讲安全生产责任制第四讲企业安全文化人类安全哲学及认识论的历史演进阶段时代技术特征认识论方法论1工业革命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听天由命(宿命论)祈求上帝保佑217世纪至20世纪初蒸汽机时代局部安全(经验论)亡羊补牢、事后型320世纪初至50年代电气化时代系统安全(系统论)综合对策、系统工程420世纪50年代以来宇航技术安全系统(本质论)本质安全、预防型5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大安全观现代综合安全管理模式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系统安全理论轨迹交叉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对指导事故原因分析、预防事故发生、进行事故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一、事故频发倾向1919年由英国M.Greenwood提出,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称为事故频发倾向者。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预防事故措施人员选择。即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人事调整。把企业中的事故频发倾向者调整岗位或解雇。二、因果连锁论1931年由美国W.H.Heinrich提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多米诺骨牌理论事故因果连锁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与事故的关系安全生产管理实质上就是把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在可能的范围内,不让隐患突破最后一道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则为安全生产管理从理论上提供了明确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指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状态(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安全技术、安全检查等手段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源安全措施事故事故隐患安全措施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事故金字塔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遗传、社会环境或管理缺陷心理、生理上的弱点,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及技能等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不安全行为和状态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不良的工作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设计、制造缺陷使用、维修保养不善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3E原则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Education—教育(安全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知识和技术。Enforcement—强制(安全管理):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工程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由Gibson和Haddon提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预防事故思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约束、限制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叫做屏蔽。事故预防措施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屏蔽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信息屏障。四、轨迹交叉理论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相遇时,则将在此时间和空间发生事故。轨迹交叉论不安全状态起因物致害物不安全行为受害人肇事人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管理缺陷社会因素事故接触基础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经过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预防事故措施在设计生产工艺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与物的接触;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五、系统安全理论该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在美国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安全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Hazard),并使其危险性(Risk)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的研究对象系统安全理论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械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事故是由系统内部若干相互影响的因素引起系统安全理论的原理系统安全理论是接受了控制论中的负反馈的概念发展起来的。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馈到人的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就能化险为夷,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如果所面临的危险未能察觉、认识,未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响应时,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系统安全理论研究的问题机械的运行情况和环境的状况如何,是否正常;人的特性如何,是否正常;人对系统中危险信号的感知,认识理解和行为响应如何;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是否容配;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与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是否相容等。系统安全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原因系统安全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来自人的行为与机械特性间的失配或不协调,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系统安全理论并不关注事故的表面原因,而是注意对事故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现代安全系统安全系统人管理机环境能量信息系统安全的三条命题加拿大的道格拉斯提出: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除几种选定的危险。创新概念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视硬件的故障(Fault)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预防事故措施严格把握系统的生命周期;控制危险源,努力把后果严重的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到最低;或者万一发生事故时,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从人、机、环境综合考虑事故预防措施。预防事故措施对于机械,主张增进其性能的可靠性,减少其性能的不稳定性。为此,设备应有计划地进行维修和适当地更换。对操作者,应提高他们对危险的辨别和反映能力。为此,应该加强对操作者的安全培训。主张分配较多的时间用于异常情况时避免危险的技能训练。安全管理的强制原理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安全管理更需要具有强制性,原因:第一,事故损失的偶然性。第二,人的“冒险”心理。第三,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这一原因可以说是安全管理需要强制性的根本原因。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人(操作工人、管理干部、其他有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主要包括:①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②冒险作业或高速操作;③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④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③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⑥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⑦在有危险的运转设备装置上或在移动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不停机,边工作边检修;⑧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物的原因: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以下几种:①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②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③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他缺陷;④安全防护装置失灵;⑤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防护用具存在缺陷;⑥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⑦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不可能发生事故。物的不安全状态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当它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为事故。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环境的原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①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②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存在缺陷。以上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管理的缺陷主要有:①技术缺陷。指工业建、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存在问题;②劳动组织不合理;③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④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费用,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⑤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安全知识;⑥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如有疾病,听力、视力不良等。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影响事故发生的五项因素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事故处置情况系指:①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②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③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当。显然,这些因素对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些因素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出现,对事故的影响范围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讲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及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现代安全管理及其特点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我国安全生产的管理方针现代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职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作预防事故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同时,现代安全管理十分注重企业领导者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企业全局考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含义:所谓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人、事、物、时间、信息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和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涵义: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⒉安全地进行生产⒊使生产条件符合安全要求⒋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人:企业的员工(涉及企业中所有人员)物: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体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一个人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下属(人)或物,又被上级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本体的管理链。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在管理中,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为根本,这就是管理的人本原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就是说要在安全生产的全部工作和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生产经营单位全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全员保证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的特点要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
本文标题: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8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