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腧穴总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高怀玉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腧穴概念腧——通“输”;简作“俞”——输注、转输——经气转输穴——孔隙——经气所居之处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疾病的反应点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别名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腧穴——通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穴位——俗称腧穴与经络、脏腑生理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腧穴病理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治疗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进行调整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痛为腧定位、命名定位、命名、归经二、分类经穴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经外奇穴阿是穴1.十四经穴(经穴)概念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点: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有固定的名称部位主治本经病证数目:《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个———《针灸大成》359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2.、奇穴(经外奇穴)概念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特点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无归经,主治单一,疗效奇特。3、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概念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特点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以治局部病变为主。“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三、腧穴的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水沟4.参照动植物——攒竹、犊鼻5.借助建筑物——天井、库房6.结合中医学理论——百会、气海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所在部位腧穴均可以治疗的病症邻近组织、器官注:*是所有穴位的共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注:*多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治范围。(三)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同一穴位)机体功能亢进时功能抑制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个性*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共性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二)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经脉名本经主治两经主治三经同治手太阴经肺、喉病手少阴经心病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阳明经前头、口、齿、鼻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眼病热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耳病咽喉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经侧头、胁肋病、耳、眼病神志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脏腑病热病足太阴经脾胃病足厥阴经肝病前阴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妇科病任督脉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脉回阳、固脱、强壮神志病、脏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妇科病头面病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躯干部穴——近治作用为主胸腹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背腰部——下肢病证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肘膝以下穴——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第三节特定穴概念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类别(十大类)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一)五输穴概念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ying)、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其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排列方向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二)原穴(十二原)概念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部位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作用可治脏腑病变络穴(十五络穴)概念络联络、散布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部位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作用十二经脉的络穴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三)郄穴概念“郄”——空隙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穴位数量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部位、作用*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四)背俞穴概念俞——转输、输注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部位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背部大体依脏腑位置高低排列作用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募穴概念募:汇集,结聚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布于躯干部。部位、作用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共十二募穴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五)下合穴概念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区别,故称“下合穴”。(外单位的班车)部位、作用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治疗六腑病变(六)八会穴概念“会”――聚会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部位、作用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七)八脉交会穴概念交会——脉气的相通交通会合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接交合别名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作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八)交会穴概念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部位多分布于头面、躯干作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特定穴的其它应用一.五输穴五行属性按“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关系。按“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这一取穴法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俞募穴二.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其相应的俞募穴处出现疼痛或过敏等病理性反应。因此,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触扪俞募穴处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相应脏腑疾病,又可利用针刺、艾灸作用于俞募穴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俞穴和募穴常配伍运用。俞穴和募穴主治作用各有一定特点,一般而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实证多取募穴。例如,五脏虚损,取相应背俞穴以补之;六腑实满,取相应腹募穴以泻之。此外,俞募穴单穴独用还可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病证,如取肝俞治疗目疾,取肾俞治疗耳疾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原穴和络穴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相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相表里脏腑经络同病、先病者为主,取本经原穴(主穴),后病者为客,取相表里经脉络穴(客穴),故“原络配穴”又称“主客原络配穴”,属表里配穴法的一种。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此外还有:原穴和俞穴、募穴和下合穴、原穴和下合穴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法二、体表标志法三、手指比量法四、简便取穴法一、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注意:1.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2.活动标志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3.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附: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当人体各组织脏器和经络功能失调时,可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应。因此,通过对某些腧穴的检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强调了人体脏腑发生疾病时在十二经相应的原穴上会出现一些病理反应。反之,按压某些相应的特定穴位,出现明显压痛时则可有助于诊断疾病。如肠道疾病患者,可在募穴天枢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在背俞穴肝俞出现压痛,即所谓的“诊募察俞”;又如急性阑尾炎患者,往往在足三里下1一2寸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找到压痛。此外,还可以在其相应的腧穴进行循按、触摸以探其阳性反应,如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以推断何经何脏发生了疾病,从而协助临床诊断。有人对已经确诊的癌症病人和溃疡病人进行检查结果背俞穴触诊阳性率为82.9%,红外显示率达95.12%2.检测穴位诊断疾病由于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相关的部位或穴位,故人们由简单的按压、触摸而发展到仪器的检测。如采用电测定法探测体表原穴、募穴等相应的特定穴和耳穴的阻抗值变化,以及对十二经井穴进行知热感度测定等,以判断人体的经络气血失衡状况和相应脏腑经脉的病情变化,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本文标题:腧穴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0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