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取向来源:江苏武进鸣凰中学编辑日期:2010-4-1510:54:16点击数:101专业发展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满足某一专业性的职业标准的过程”。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它理解为:把教师视为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专业人员,教育教学被视为一种专业,同时社会对该专业有着广泛的认可。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推动的,而教师群体的发展则是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基础的,所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尽管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有不同的表述,但基本上都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专业结构的丰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宗旨的,这一概念既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所谓价值,不是指人的行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价值所涉及的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可能属于各种不同的生活范畴,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闲、文学、艺术、宗教、经济、政治及法律等。无论在生活的那一方面,一种价值偏好如经长久演变而成为一项影响重大的广泛信念,便可称为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数项价值信念或价值取向如能组成一套互相关联的系统,则可称为价值体系(valuesystem)。价值信念、价值取向及价值体系皆可统称为价值观念,或简称价值观。简言之,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人们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它就称为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教师专业发展,不单具有相对于其他目标(如课程改革或学校改进)的工具价值取向,它本身还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取向: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角色的重建,提升教师的追求和动机。这种发展理念不仅把教师看作是完成某种教育变革、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更是把教师看成是一个成长的个体,一个能激发生命活力和激情的个体,一个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生命价值的个体。教师拥有一系列的光辉的名字,如“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承载着社会、家长及学生们的殷切期望,教师职业应该说是神圣的、幸福的。然而据媒体统计,教师中患有不同程度忧郁症的比率为60%,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也占了接近56%,患其他类型疾病的有30%。据2005年联合国年度世界教育报告,称中国教师为“全世界最不幸福的教师”。许多教师刚参加工作时都曾怀着激越的心情而踏上三尺讲台,都曾立志要成就自己的美好愿望,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激情,丧失了目标,失去了活力,增多的是懈怠、抱怨和莫名的失落,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由于一个人在从事相对封闭的、固定的、重复的工作中,因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或虽然达到预期目标,却很难有新的突破而产生的。教师长时间在校园内与未成年的孩子打交道,社会和家庭的强烈关注给教师造成强烈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加的学生管理难度困扰着教师,频繁的各类考试牵动着教师,连续不断的评优排名冲击着教师……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教师要摆脱职业倦怠的阴影,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调节,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树立专业理想,追求崇高人生境界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有理想,二是要有实现理想的勇气与信心。教育是一个理想的事业,教师应该对这个事业有一种理想的不懈追求,在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我们要心怀理想,把教育作为自己人生智慧和生命的主题旋律,要不断地改造自己,更新自我,追求卓越。只有如此,才无愧于我们的学生,无愧于我们所选择的职业。首先,我们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所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每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我们触摸的是灵敏的心弦,弹奏的是诗意的乐章。我们既可以引领学生在失败中找寻希望,也可以让点燃的希望悄然熄灭;既可以让学生面对茫茫黑夜,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暗中追寻依稀的曙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心灵疆域,也可以钳制驰骋的心灵。教育就是一个把理想播撒在学生心中的专业。为了播撒理想,我们教师首先要有理想。其次,理想是人生的希望,它永远闪耀着道德、智慧的人性光辉,体现着奋斗、执著的精神力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只有设置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才会有强烈的冲动、愿望,才能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真正感受教育的成功,享受教育的幸福。窦桂梅老师说:一个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态。同样,我们的理想可能有大有小,树立理想简单,但要实现理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扎扎实实的行动。把教书当作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才能静下来心来坦然面对浮躁的世界,甘于清贫,耐住寂寞,把教学当作事业,用心去关注它,用激情去点燃它,用生命去研究它。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胸怀理想并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燃烧教学的激情,做到“勤学、善思、多读、常写”。李希贵老师在《教师就是专家》一文中所言:“当一个社会允许并鼓励每个阶层、每个行当的人都成为专家的时候,人们的潜能肯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培养和个性成长也就有了适宜的土壤。而尤为重要的是,也只有在这样的土壤里,我们才能塑造出个性张扬、从容追求的孩子。”二、提升专业精神,享受教育幸福专业化精神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对专业的价值观与态度,是内在的精神动力。它是专业化的核心。理清认为,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的乘积,专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与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专业化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专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专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教育是信念的行为,它体现于我们日常不经意的细微之中”。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在《教师人生的幸福境界》中说,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教师在学历上并无差别,可是,有的教师师生关系暗淡,一生平平,更不要提“幸福”二字了;而有的教师从教几年就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教研硕果累累。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差别,最本质的是师德,专业精神即是其同义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说,“专业化的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深厚教育的理想与信念。”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精神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储备需要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从外部来讲,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创新打造有效的平台,营造积极创新的氛围,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指标,并对教师创新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宣传推广;从内部来讲,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2、个性精神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着一袭长袍、咬一柄烟斗趁着黄昏夜色开始他的《离骚》讲座,声情并茂的演讲,衣袂翩然的风度,常常让学生辨不清是闻先生在演讲还是屈原在行吟。潇洒浪漫的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森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学与中国诗学。他们都是独特而深刻的“这一个”,正因为其独特和深刻,才不可模仿,才成为教师中的师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存在。成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这一个”绝不排斥合作精神,相反,“这一个”与群体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相互映证、彼此交融。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彰显个体,彰显个性精神,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当然,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共性为前提,任何个性的张扬要显示其魅力,不能和被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规律。3、反思精神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换一种角度思考,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自身精神生长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会使自己更趋完美。4、未来精神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已初见端倪,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对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21世纪的教育必然是立足于未来的教育,它的主要功能必然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领精神,更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设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具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教师应该记住: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想十年;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三、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品质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特定职责,需要有特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少国家都提出了教师的专业标准,明确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在美国,成立于1954年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承担着全美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格鉴定工作。它颁布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师范生的知识、技能和意向,例如,要能熟练依据学校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背景;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等等。这些规定揭示了教师所应具备的特定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师专业的独特性。1、理解和教育学生的技能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掌握观察、谈话、倾听、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另外,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熟悉任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会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兴趣设计教育活动;了解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学会通过评价改进学生学习与改善教学行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体观念;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可以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等等。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是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高度的统一性使广大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实施者,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性,拓展课程的空间,开发课程资源,成为教师的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国家既有课程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加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研制开发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教学研究技能长期以来,广大基础教育教师主要都是充当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基本职责。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肩负新课程实施重任,要求教师从“教者”向“学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为此,教师必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取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