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1浅谈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浙江上虞市职业中专吴慧红312300学校德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为两翼,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优秀学生,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顺应社会的需求。然而,在学校德育环境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学校德育的和谐发展,影响着高中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时代学生。一、高中学校德育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表现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对待德育目标的认识上,不从实际出发,提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规范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识水平,学生被动肤浅地唯心理解它,其结果是不可能培养出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际能力。2、德育内容政治化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当成了简单的政治任务,忽视了学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同时,目前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的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如在课本中包含爱祖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等层次较高的内容,等到了高中,却连基本文明礼貌内容都没有。3、德育教育方法简单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向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外在灌输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此弱彼强的关系。当外在灌输得过多强化时,学生的主体性就受到了抑制,没有经过主体内化过程的德育教育是浅显的,在实践中是脆弱的。当然,德育的任务,目标不会落到点子上。4、德育环境影响的消极作用从教育环境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长久不衰,使得各个学校的教学安排都围绕考试进行,学校教育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本来具有德育功能的语文课,历2史课本,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变成单一的知识的传授,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从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西方不良风气的渗透,伴随着出现的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犯罪率上升并走向低龄化、凶残化、智能化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德育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5、德育过程偏重于程序化、模式化钟情于程序化、模式化的道德教育,将德育过程变成了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忽视德育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有的学校以放几场爱国片,搞几次社会实践来替代德育教育,这样不但削弱德育的道德功能,更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其道德的共鸣。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影响德育的因素很多,教育学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相应的能力,是在人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道德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的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各种有利的影响形成合力,消除不良因素,真正增强德育的有效性。1、在德育目标建设中,实现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德育目标建设必须充分运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吸收和运用体现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德育工作才会爆发出蓬勃生机,才会是一颗常青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中学青年学生精神风貌的主流。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在学生知识增长、提高素质中感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3谐统一。2、在德育的内容设计上,要实现客体需要升华到主体需求上来首先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将学生看作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使主体根据自我实践中的意识活动,及时调节自我和非我的影响因素,将有利影响内化成主体的主动追求,从而使自己的是非观与行为观指导有意义的德育目标,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其次,在设计的环境创设上,要缩小理论说教和客观现实的落差,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一个教育影响的硬道理,现实生活中,同样的内容,出于不同的教育者之口,效果大不相同,让一个德育双全的教师去讲理想,讲品德,学生比较信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用高度的人格和无声的行为感染人,教育人。3、丰富德育的知识内涵,把知识育人与思想育人结合起来,中学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进行纯文化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系统相结合的宽基础结合。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承担着学生今后提供精神支持和发展动力,知识固然使人聪明,但更应该能够使人高尚。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加强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迪,用知识释疑解惑,用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在品德上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崇高精神境界的达成。4、注重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优化学生的心理品德在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学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识接受而情绪上抵制的现象,这已成了制约德育教育的“瓶颈”,大力开展心理疏导,使我们多了一条发现问题的途径,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多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强自立的能力,自然是有效性的应有之义。5、优化德育的外在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能促进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各需要遵纪守法,规范正确的社会文化导向,传播社会健康、积极的观点和信息,并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作为家庭要诚实守信,光明磊落,在4全社会引成一个讲理想、讲道德、讲政治、守法纪的良好氛围,保证政治素质教育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学校要以社会为依托,拓宽政治素质教育的空间,积极开展社会教育,优化社会环境,探索社会学校一体化的新形式,促进政治素质教育的社会化,这就是要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素质。6、在德育过程优化上,要以实现德育目标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虫咬环节,科学道德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确立以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首教育者那些方面有缺陷,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系,教育活动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当然在体系建立时因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师生双方都应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占主导作用,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切不可忽视。
本文标题:浅谈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3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