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认识论—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真理与价值认识的意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3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4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5主体——中介——客体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6人=主体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狼孩卡玛拉主体是人,但不是抽象的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四个重要属性。72、客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8客观世界=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中介——认识工具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9物质工具观念工具语言工具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0客体主体(中介)审美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主要的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审美关系:客体能否引起主体感官上的愉悦。11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无论如何也无法离开实践。因此,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关系中,实践关系是基础,其他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基础上形成的。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实际的实践活动。三、反馈和调节1213(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动力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条件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来源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准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4天文学来源于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和农耕民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数学来源于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力学来源于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来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新动力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在德国,可惜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5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6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7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也。”这说明前人已尝过,肯定有人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获得这样的认识,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8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9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20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1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物感觉和思维感觉和思维物22(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不可知论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认识理论。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他只能保持沉默,也就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他承认在自己之外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的存在,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类是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的,即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但不能认识其本质。23(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2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2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比如:洛克的“白板说(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认识看成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26链接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它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它是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特征。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存在于理念世界,本来就有关于世界的知识。只是由于来到现实世界受到肉体的玷污,暂时忘掉了。因此,“知识就是回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29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30实践认识第一次飞跃再实践第二次飞跃再认识31认识再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实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直接性32——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红花!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否则,脱离了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这就是二者辩证关系上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二者辩证关系上的辩证法。例如: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34康德:“思想而无内容,是空洞的,直观而无概念,是盲目的。”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人类的复杂认识中,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都是不存在的,往往在感性认识中包含了理性认识的成分,理性认识中掺杂着感性认识的因素,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536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勇于实践,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二)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7——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十月革命毛泽东开国大典(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38(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39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40(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2、认识过程反复性、认识发展无限性原因?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主观方面:人往往会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客观方面: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42•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牛顿:光是“粒子”433、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1)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中同客观实际相符合。(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即变化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总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主观认识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使认识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实践相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并运用真理指导人类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4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真理的含义45(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46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
本文标题:认识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4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