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领导魅力论—向毛泽东学做领导者》下篇
《领导魅力论——向毛主席学做领导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目录下篇方略魅力上部什么是智慧:智慧的四维第一章智慧之源引子来自于书本来自于经验来自于信念第二章智慧之基引子善于选择,亦巧亦拙令人满意,亦圆亦方精于造势,亦正亦邪看淡结果,亦趋亦避第三章智慧之显引子告诫儿子:“趁着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告诫朋友:“不要绝对地看问题”告诫天下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点”第四章智慧之脉引子用脑子换位子有原则又灵活既办事又传教下部方略魅力三要素第五章出主意引子要好琢磨,做顶层设计要懂构建,善绘路线图要善调整,谙取舍有度第六章用干部引子五湖四海与照顾山头相结合任人唯贤与不拘一格相结合平常表现与关键时刻相结合第七章找办法引子抓主动权,把大趋势波浪前进,找平衡点与人通气,在会上谈慧眼仁心,寻追随者提高警惕,整顿作风居安思危,敲懈怠者小结:做一个有方略魅力的领导者下卷:方略魅力上部:什么是智慧智慧的四维引言管理这个行当,信息永远不对称,时空永远不统一。一个领导者的声望,不是看他在台上有多么风光,而是看他下台后人们的评价,不是看人们在台面上对他的评价,而是看人们在茶余饭后对他的评价。这就是所谓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杰出校友,其中也不乏高级领导官员,教授“领导学”这门课后,我也开始系统研究领导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凡是出色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明白人!何为明白人,在政坛上,他们能做到知人晓事。曾国藩说:“身居高位者,知人晓事也。”知人,意为知人善用;晓事,意指通晓事理。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没必要把每件事都搞清楚,因为出色的领导者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有两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将人搞明白;二是把自己的事搞清楚。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智慧。每个领导者都应该要立志做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第一章智慧之源引子做领导者的要记住一句话:智力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用处,在某些方面却未必有用。在现实的工作或者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很聪明,但不见得有智慧,有些人看起来不聪明,却有大智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起访华经历的时候对毛主席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毛泽东几乎从来不一个人独白,这同我认识的所有其他政治领袖相反。他也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记诵而装作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找机会插几句时而富有哲理、时而冷嘲热讽的话。总得效果是,他的主要意思被包藏在许许多多离题很远的语句当中……”对于领导者来说,谈话是一项基本工作,但是要想谈好、谈出效果、甚至谈出意外收获,那就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这就是智慧的问题了。聪明和智力相关,而智慧却与能力和阅历相连。领导者如果只是智力超群,那就意味着你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智力是有所局限的。智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聪明的人往往具有非常好的认识问题的能力,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凡称得上优秀的领导者身上都有五个明显的共同点:一是记忆力超群,对事物的回忆和复述的能力很强;二是注意力集中,对事物的专注和持久能力强于一般人;三是观察力强,善于辨别和描述;四是想象丰富,善于对未来进行憧憬和勾画;五是思维敏捷,对事物反应非常敏锐、联想丰富。但是,智力也有管不起作用的地方。同样优秀的人中,有些人发展得比较顺利,有些人的经历却比较坎坷,原因何在?很简单,有些事情是智力影响不到的,比如身份的获得、悟性的大小、素质的高低和表现的好坏等。我常说,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身份、悟性、素质、表现往往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智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才行。智慧是什么呢?通常,人们认为智慧是一种更高的智力,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又是年龄的函数,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人们对做事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会更加灵活和务实,从而获得真正的喜悦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智力有高低之分,智慧也有大小之别,智慧的差量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经历的事件和面对的情境等等。换言之,智慧的来源不同,积累的程度不同,智慧的大小也就会有所差异。来自于书本1920年7月31日,湖南的《大公报》发表了毛主席起草的《文华书社缘起》,开篇毛主席就说:“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其实何止毛主席所在的湖南,当时的全中国的青年又有谁不是如此。智慧的源头其一在书本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学习的一生。胡耀邦曾经讲过:“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一万字,到了40岁,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学者。”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首先要学会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提升自己。我过去写过一篇博文,讲的就是关于领导干部要像蓄电池一样,多多读书,不能光用电不充电,否则肚子里的东西用完就没了,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就难以进步。读书者,读的内容有差别,层次亦有不同。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项喜好,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份责任,而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种境界了。对于领导者而言,前两项你要把它视为“要求”,最后一项你要把它视为“追求”,读书和学习对于领导者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作为一种喜好,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欢读书,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领导者的智慧一者来自于天生,二者来自于后天学习。而后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书本,古今中外、文史自然、各行各业、各种体例的都看一看,有了积累,领导者就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坐得端、行得正、晓事理、明是非的人。毛主席自小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19岁那年曾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青年时代尽管收入微薄,但是读书从未间断。毛主席读书广博,主张先薄而后约,“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达到“取经用宏,根茂实盛”的境界。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留学期间,毛主席经常写信叮嘱他们要脚踏实地,潜心学习,并多次寄书给他们。读书,写书是毛主席很重要的生活方式。罗斯·特里克在《毛泽东的后半生》一书中这样写道:“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位世界领导人——甚至连戴高乐都不例外——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话是毛主席自己在诗里说的。毛主席会打仗,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但是他却不喜欢弄枪,也很少拿枪。老将军萧克跟随毛主席多年,但他说他仅见毛主席挂过一回枪,那是在井冈山的时候,传说他被开除了党籍,不能当前委书记了,便改当师长,在与指战员见面时,毛泽东挂着驳壳枪,诙谐地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他又对大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我不是武人,文人只能动动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可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靠大家了。”我们学习主席的爱读书的精神,更要学习主席读书的方法,主席读书不只是阅读那么简单,而是贵在理解反思、贵在学以致用。都说主席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就是这个知识分子,他特别会打仗、特别会打胜仗,最终解放了全中国。作为一种责任,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立业使命。有些人读书是工作需要,事业所需。优秀的领导者,不仅善于忙,也善于闲。因为领导者忙和闲的状态往往与事业发展状态有关,顺境时往往很忙,逆境时往往很闲。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有闲下来用心思索才能懂得。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就教会中国人民一个道理:闲人出思想。小平同志原来是秘书长,日理万机,没有精力思考全局性的问题,而在被边缘化的几年中才有时间考虑国家走向问题,于是有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因此,领导者忙时要学会忙里偷闲,留些时间看点书,琢磨事情;闲时要学会以逸待劳,等待机会做点事情。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也曾说过:“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我在1949年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里曾经说过:‘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领导者要给自己留出察觉新的学习任务的时间,给自己留出完成这些新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做一个永远与时俱进、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永不懈怠的带头人。作为一种境界,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毛主席一生始终坚持读书。就算是在晚年身体状况最不好的时候也从没放弃过读书。“20世纪70年代,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1976年,他更加憔悴苍老,说话很吃力,只能从喉咙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也在困扰他。他已完全不能进食,只能在鼻子下面插着氧气管和鼻饲管,以此维持着生命的最后一丝绿色。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席读书的精神也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愿望也不见低落,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阅读。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号,也就是临终前那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1]读书之最高境界无非就是将读书作为人一生的精神追求。读书读得多,读得好固然能有“黄金屋”,能有“颜如玉”,但若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境界层次也就低了。功利性和目的性是有区别的,领导者完全功利地读书不对,但是这并不是排斥有目标的读书。有的时候需要读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书,这类书是工具书,告诉领导者们在某个具体情况下怎么做,一般比较程式化,这类书对于领导者的价值就是教会了领导者怎么去做“小事”,它提供了一种拿来即用的快捷方式,往往不需要领导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总结。但是领导者毕竟不是只读“教科书”就可以的学生,而是要吸取更加多元的思想,不仅长知识,还要长见识、长常识。领导者总是日理万机,但要把读书视为一种习惯性的休息方式,学会将读书看成个人意志力的锻炼,学会将读书看成个人心智的修行。来自于经验智慧的源头其二在经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际经历中所得决然比单纯从书本上得来更丰富、更具体、更深刻。历史上的著名领袖绝少是纯粹的读书人,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不是喜欢读书的人,他们的领导智慧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南征北战中逐渐积累的。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15岁从欧洲到美国,20岁时加入美国国籍参战,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由于聪明好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一名教授,基辛格却经常说自己瞧不起学者,因为学者只能探讨规律,而官员才能将事情完满解决,但凡学者都是只读书的人,但凡官员必是既读书又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毛主席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的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毛主席在与南斯拉夫客人谈话时说过:“你们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了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有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制造任何东西都要有原材料,有工厂。”比毛主席会读书的人也许有很多,但是比他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只读书,不太愿意思考,思考了又不太愿意动笔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又不在实践中想着应用,应用了又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从经验中学习、积累智慧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从既往的成功中获取知识,这叫报酬。如果用量化的方法来分析一件事为什么会成功,就是这其中所有成功元素的作用加总的量大于失败元素的作用加总的量。如同物理学中对物体做受力分析,哪个方向的合力更大,物体就可能往哪个方向运动。因此从既往的成功处学习,就是善于从过往的成功案例中提炼出成功元素,成功元素积累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积累到一定份上,成功就是必然的了。都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战略家,仿佛那些远见卓识是树上掉下的苹果,正好落到毛主席头上。其实不然,动员贫困大众来进行人民战争来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这一极具前瞻性眼光的战略,并非是毛主席躺在摇椅上想出来,而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实际中,开始看到过去他没有发现的人民大众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有人提出,
本文标题:《领导魅力论—向毛泽东学做领导者》下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