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湖南—领导人的根据地
湖南——领导人的根据地——近代湖南军事人才群起微探刘辉宇因为讲解的题目涵盖面比较广,所以我选取的范围主要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1840-1919年)时期,即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湖南所凸显的军事/政界的人才。—LOGO—湖南——因湖南省大部分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因自古广植木芙蓉而有“芙蓉国”之称。亦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誉。先秦两汉时期为楚国境地,“江南”最早在湖南得名,直至隋朝,“江南”为今湖南为主体涵盖周边部分地区的专称。湖南省文化产业走在中国的前列。唐朝谭用之有诗“秋风万里芙蓉国”咏之。毛泽东更是用“芙蓉国里尽朝晖”赞美湖南。—LOGO—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令湖南人最感骄傲的一幅对联,便是位于湖南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了,此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晚清以来,湖南人一直以此为荣,成了湖南标准的广告语。这幅对联是清朝时候才问世的。清嘉庆年间,袁名曜(yào)任岳麓书院院长,一天,他的一个学生请他撰写大门对联,袁以“惟楚有材”请学生应对。学生中有一个叫张中阶的以“于斯为盛”应对。袁名曜顿时击节赞叹,于是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于大门。下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LOGO—其实当初这个联的意思也许并非现在人所理解的字面意思。“惟楚有材”里的“惟”字只是个语气助词,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也可以用唯或者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楚有才”的意思,因为古人说话都喜欢用双音节的词,所以就在“楚有才”前面加了个“惟”字,只是为了方便好读而已,没别的意思。但巧合的是,近代湖南人才辈出,独领中国一个多世纪,于是这个“惟”字就成了今天湖南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字面意思了。的确,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湖南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摇篮。湖南人才在近代之鼎盛,可以列出一长溜的名字,正是有了他们的出现,才让近代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岳麓书院——爱晚亭—LOGO—以《辞海》为据,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国之首;次为广东,38人;再次浙江,22人。现代中国政治人物,湖南63人;第二位为广东44人;第三位为四川,40人。近代以来,湖湘人才以联袂而起、结群而强著称于世。先后涌现六大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人才群体:以陶澍(shù)、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学主变派;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tāo)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谭嗣(sì)同、唐才常、沈荩(jìn)、杨毓(yù)麟、熊希龄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黄兴、蔡锷(è)、陈天华、宋教仁等为代表的资产阶段革命派;以谭延、杨度等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以及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派。各个人才群体内的成员,在政治上、学术上观点比较接近,相互间交往密切。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LOGO—以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1840一1919)、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的《黄埔军校史料)(《1一5期毕业学生统计表》)以及星火燎原编辑部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将以上)等资料为依据,统计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统计的资料来源不同,但结论是一致的,湖南出现的军事人才总数始终处于全国之首。一、战火频繁的动乱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军事活动舞台湖南地处我国东南部,分别与川、黔、两广接壤,由于与多种民族杂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加上北阻太湖,境内多山,且远离全国统治中心,便于积蓄革命力量,所以一遇天灾人祸,往往发生起义或动乱。二、良好的杜会教育,为他们其定了成才的基础湖南的近代化教育在我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既有政府办的书院、学堂,又有地方良行捐办的社学和义学,还有贫寒人家联合组建的私塾。各种名目的教育机构分布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全省各地,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教育网络。闻名遐迩的岳麓书院早在北宋时就被公认为全国四大著名的书院之一。到了清代这所书院成了全省最高学府,德高望重的大师在此讲学,培养了一万七千余名学生。湖湘弟子活跃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方面他们把严谨的治学精神传播于湖南各地,推动了全省的地方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崭露了头角,造成了所谓二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当时全国共有书院1900余所,湖南就有267所,占14%。1898年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在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开始了湖南近代化的教育。它的创办,促进了全省各地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旧式教育制度的改变。近代湖南之所以会出现军事人才群起的局面与其具有较为发达的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军事人才在从戎之前,大都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三、勇猛顽强的性格,促使他们献身于军事领域军事人才由于其从事的职业比较特殊,因此必须具备不同于其他人才的特殊的个人素质。湖南人素以强悍著称,辛亥老人粟勘时说:湘人“性素好动,尤饶侠气,平时毫无异人之处,一遇压抑,则图抵抗,每以生命为孤注。”—林则徐认为“湘人用之以制敌,实能奋勇争先。”有人认为湖南之长在强而悍,广东之长在富而通。贺龙同志也说:“桑植人民强悍得很!”湖南人正是靠这种过人的勇气和胆量及不堪屈服的精神推动他们投身到充满艰险的军事领域。也正是由于湖南人具有这种特殊的气质,引起了很多统兵大员们的注意。曾国藩的湘军全部用湖南的士兵。他选的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其弟曾国荃“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湘军人将刘蓉之募兵一定要取湖南之湘乡一县,并湘乡之娄底一区。现在有句俗语来形容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四、社会的变革进步有利于湖南军事人才脱颖而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社会变革史.在变革潮流的冲击下,种种制度都将经历时代的筛选,军事制度也不例外。清代,将领的选拔,大多是靠世袭或科举选拔,由国家统一任命调遣的。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无法为军事斗争提供足够、称职的军事将领。太平军兴起后,曾国藩利用督办团练之机,大胆地对传统的军事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革。他鉴于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病、“以招募易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山民”,在编制上把军权、财权、用人权都集中于将领之手。这样各级将领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自已的家族、同乡、学生、朋友中去物色自已的部属,培植从属于自已的军事势力。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治上失意的士绅,并不甘心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统治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不能不受阶级利益和个人欲望的驱使,把个人的功名心从科场转向疆场。一批动机不同但各具特色的人物,聚集在曾国藩的周围。曾国藩手创的给予将领以全权的思想和制度,对近代湖南军事人才的兴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社会,频繁的征战,不尽的拼杀,客观上为具有良好素质的无名之辈,草野之士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这大概也是众多的湖南人走上了军旅生涯,成为军事人才的一个原因。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魏源画像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汉士,后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县人。20岁时随父人京,学《公羊春秋》。1822年(道光二年)中举人,1825年(道光五年)受聘于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1841年参加抗英战争。因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发奋著书。1842年,他完成了《圣武记》一书。继又受林则徐之托,编成《海国图志》。著作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等。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病故于杭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了近代洋务思想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先驱,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海国图志》封面(左)魏源故居(右)道不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LOGO—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曾国藩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1838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1852年,曾国藩官拜兵部左侍郎。不久,他外放江西任乡试正考官。不料在赴任途中接到丧母的噩耗,赶紧掉转马头回家守制。这时恰逢太平天国横扫南方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核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多元的性格文化性格是指由一定文化决定的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征。从曾国藩一生的不凡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确是一个具有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这种特征在他的日记、书信等文字记载中就有大量的反映。勤恒。曾国藩天资平平,一生功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他认为,勤如天地之阴气,立身居家,都是依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隋则衰颓。勤字功夫,一是要早起,二是要守恒。因此,他推崇早起,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认为治家要以不晚起为本。俭廉。居家过日子,最重要的莫过于守俭;做官忙事功,最重要的莫过于守廉。一俭二廉,自然成了曾国藩约束家人的道德规范。他自己则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淡度日。不贪财,不苟取,是曾国藩为官之信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有这般清醒的认识和清楚的交待,反映了曾国藩的恪守传统道德的封建士大夫的风貌。谦谨。谦谨即谦虚恭谨。曾国藩谦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面色。谦不谦,谨不谨,一看面色就知道。二是言语。言语是思想的外壳,因之欲要谦谨,必得言语温婉。三是书函。言语一变成文字,就白纸黑字了,所以落笔亦慎,用词亦圆融,不要口气太大。四是随员。为官不但自己要谦谨,还要让随员们学会谦谨。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的形成,在湖湘士人性格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世湖湘士人勇于任事、敢于牺牲的坚韧性格,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LOGO—教子方法后人称道著名历史学家钟叔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风烛残年的曾国藩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辈又出了曾昭伦、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曾家后代可以说是满门俊秀,这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先生遗嘱内容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
本文标题:湖南—领导人的根据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