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比较文学磨坊主的女儿[英]丁尼生(1809-1892)•那个磨坊主的女儿哟•如今已经长成一个多么可爱多么漂亮的大姑娘了•我多想成为她的一粒耳坠•在她的耳旁轻轻地摆动•白天和夜晚隐藏于她的发间•这样,我就可以常常触摸•——她那雪白而温暖的脖颈磨坊主的女儿[英]丁尼生(1809-1892)•我多想成为她的一条腰带•这样,我就可以常常拥抱她娇美的纤腰了•就可以常常触碰她热烈跳动的心•于是,我就能够随时感受到她的悲哀和平静•如果我的感觉是正确的话•——我将会紧紧地将她拥抱磨坊主的女儿[英]丁尼生(1809-1892)•我多想成为她的一条金项链•这样,我就可以随着她那温暖而散发着芳香味儿的乳房•在每一秒钟有节奏地起伏•于是,当我和她如此靠近的时候•就能够时时感觉她的缠绵情意•但愿她在每个夜晚睡觉的时候•---也不要把我摘去闲情赋[晋]陶渊明•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屦,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掇音。•手镯,[汉]王粲《闲邪赋》:“愿为环以约腕。”•化妆品,[汉]张衡《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腰带,[唐]刘希夷《公子行》:“愿作轻罗着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清]曹尔堪:“恨杀轻罗胜我,时时贴细腰边。”•兰灯,[宋]刘弇《安平乐慢》:“自恨不如兰灯,通宵犹照伊人眠。”•鞋袜,[清]董俞《山花子》:“愿作翠堤芳草软,衬鞋弓。”•茶杯,[清]王士禄评《山花子》:“愿化芳瓷供茗饮,将身一印口边脂。”•琵琶,[唐]裴諴《新添声杨柳枝词》:“愿作琵琶槽那畔,得他长抱在胸前。”明代《乐府吴调·挂真儿·变好》•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箫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的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比较文学》•任课教师:付飞亮,江西临川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讲师。•邮箱:flfu@163.com•QQ:1282557595•电话:13617687701《西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修订稿)•第十九条根据教学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布置适量作业,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习题、文献题、小论文、小制作、练习、操作等。……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数量和质量)应作好书面记录,并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评成绩内。•对迟交作业的学生要酌情扣分,对缺交和抄袭作业的学生应及时批评教育,并要求重做。•第二十一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管理、认真考勤,学生抄袭作业或全学期缺交该课程作业达1/3以上者,应取消其课程的考试资格,令其重修。•第三十二条任课教师应在开课初向学生公布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考勤:20%;作业:10%;考试:70%教材与教学内容•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本科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第三编跨学科研究•第四编比较文学与当代新兴的文化与文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比较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集知识理论性与实践分析性为一体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以一种超越国界、族界,超越文化体系与学科界限的“世界文学”视野,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自我与他者。•作为一门课程,比较文学通过讲授比较文学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开阔视野,具有开放性思维,对已学中外文学和文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胸怀,来从事高层次的文学研究。在讲授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和讲解大量比较文学研究实例,培养学生在文学研究中选题、选视角、选方法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和视野,进行具体的文学解读和研究。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跨越与开放•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第一节“比较”——跨越与开放一.比较文学的名称法国学者巴登斯贝格认为,这个名称是“词不达意的”。“‘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引起了如此之多的争论,而对其解释又有如此之多的分歧……‘比较文学’至今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学科和概念。”(韦勒克)这个名称曾引起各种歧义,不仅影响了学科的发展,至今仍然还有误导性。“文学”不是文学•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清末学者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西方的“文学”•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文学“仍然指的是‘博学’或‘一切诉诸于文字的知识’”,“用‘文学’一词来指所有的文学创作作品,在十八世纪得到迅速的民族化”。•文学literature,其中这里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一个分支。“比较”不是比较•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与人类的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当劳动使猿变成人后,人类在具有识别万事万物的能力时,已经在运用比较了。•比较comparative,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这里的“比较”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比较”进入文学研究•欧美“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肇源于拉丁语的“Comparativus”。•十二世纪,频繁出现“比较”这一名词•进入文学理论著作,从英国的麦勒斯在1598给其著作命名开始“英国诗人同希腊、罗马和意大利诗人的比较探讨”。•法国诺埃尔和拉普拉斯1816年为中学生编辑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此书并无比较文学方法与理论,比较文学一词在法国流行。•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1838将其在巴黎大学讲稿整理出版,该书序中,正式冠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比较与文学的“合成”•将此术语与比较文学实质合而为一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64)和小安培(1800-1864)等,在他们的讲座与著作中经常使用此词。•安培在《论中世纪法国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关系》中强调:“先生们,我们进行了这种比较研究。没有这种研究,文学史是不完善的。而假如我们经过比较以后,茅塞顿开,找到了外国文学在某一点胜于我们的文学,我们有见地并公开承认人家的进步,那我们会以做这样的人而无上光荣,会以这样的离经叛道而引以为自豪。”文学中比较古已有之•自有文学以来,比较就一直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编修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孔子,在比较基础上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他论诗重“无邪”,要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比较十五国风后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郑国民歌却是“郑声淫”,主张“放郑声”。•柏拉图将文学与哲学相比较,认为现实仅是近似于精神“分有理式”的“影子”,艺术所摹仿的只是“影子之影子”,“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再现理式本身”,所以文学是在编织美丽的谎言,既不能给人“真知”,也不能使人增强对“低劣情欲”的扼制。传统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西方很早就将《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进行比较。•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李白和杜甫孰优孰劣的比较与评述,自中唐“抑李扬杜”的元稹开始,经历代评论家直到当代郭沫若的晚年之作《李白和杜甫》等,一直争论不休,或是“抑李扬杜”、或是“抑杜扬李”,或是“李杜并重”,均为比较。比较不是区别是否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文学意识自觉的一种表现。二.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的两重意义: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比较意味着的跨越和打通: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打通国家、民族的界限;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打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只有比较文学才提倡从知识总体的角度并用世界文学的眼光来整体地研究与认识文学。此前提下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比较”真谛:跨越与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在人们对于世界文学、民族文学有所了解和意识,对于文学本身范围内的研究感到不满足后,开始有所新的探索时才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具有一种开放意识,要求突破界限。各种语言中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法语littératurecomparée,其含义既可以指“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指“比较性的文学研究”,同时还隐含了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的意思,比较文学德语是VergleichendeLiteraturwissenschaft。德语“比较”(vergleichende)是一个现在分词,从而使法国学派所强调的注重结果(comparée)变成了注重过程与行为;同时也将原来的Literaturgeschichte(文学史)演变为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的科学),从而使这一学科从关注历史联系与事实影响的“文学史分支”变成了更注重思想探索的文学,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其名称是效法法国,叫“LetteratureComparata”。比较文学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Literature。最早使Comparative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钱钟书的研究视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先生的巨篇宏著《管锥编》所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范例。陶渊明《闲情赋》的十愿十悲•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屦,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掇音。•“愿接膝以交言”,此愿万一尚得见诸事实;“愿在衣而为领”至“愿在木而为桐”,诸愿之至竟仅可托于虚空。实事不遂,发无聊之极思,而虚想生焉,然即虚想果遂,仍难长好常圆,世界终归缺陷,十“愿”适成十“悲”。•——钱钟书钱钟书先生比较文学研究•《管锥编》第145则“悖论可成好词”中,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对《闲情赋》的创作手法做出了创造性的科学论述。•钱先生在列举了古今中外各家相似写法的实例比较分析,指出:“无论少只一愿或多至六变”,不是“尚不足为陶潜继响”,就是“稍逊一筹”。•原因是中外各家的写法,都只写了“愿”,如中国的只是“愿化芳瓷供茗饮,将身一印口边脂”,或“愿作乐中筝,得近佳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而西方的也只是“甘
本文标题: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