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常式句变式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类型1、用“者”“也”表示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3、“为”“是”表判断4、直接表判断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表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①.……者,……也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4、追我者,谁也?(高考题)5、臣之所好者,道也。(高考题)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②.……,……也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2、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3、其巫,老女子也。《西门豹治邺》4、戴进,锻工也。(高考题)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③.……者,……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④……者也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宴婴,齐之习辞者也。(《宴子使楚》)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定“非”表否定判断乃、则、即、皆、耳、非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是乃狼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亡秦之续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为”、“是”表判断为、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没有关系,这是行仁政的途径。4、直接表判断直接荀卿,赵人。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臣本布衣。被动句1、使用“被”做标记2、使用“见”做标记3、使用“为”做标记4、使用“于”做标记无标记被动句有标志被动句5、使用“受”做标记1、使用“被”表示被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用“见”表被动,如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2、用介词“为”“为……所……”表示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3、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4、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王之蔽甚矣!注意两点:•1、被动句翻译中一定要有一个“被”•2、……谓语+于见+谓语+于受+谓语+于为+谓语+于该形式除了是被动句,还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君幸于赵王而您又被赵王宠幸省略句类型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量词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廉颇承前省公蒙后省省略主语•()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孟子王对话省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承上文省略蒙下文省略为乐追之省略宾语•项伯乃…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之之注意: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注意: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倒装句类型倒装句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不仁哉!梁惠王也。(二)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在哪里?沛公在安?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也,吾谁与归?4、何以知之?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古之人不欺余也。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我)多年供养你,(你)却不顾念我!莫肯顾我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表示否定的词有:“不、非、勿、毋、弗、否、莫”等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呢?有何陋?6、唯利是图。(成语)只贪图利益。唯图利。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听(成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4、介词“以“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3、夜以继日5、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三)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求可使报秦(者)人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荆轲刺秦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4、中心词+数(量)词1、铸以为金人十二。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四)状语后置3、拜送书于廷。(《廉蔺列传》)在朝堂上拜送了国书。于廷拜送书4、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大王曾经把爱好音乐的事情告诉庄暴。王尝以好乐语庄子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以、于、乎”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置于谓语部分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被动句:被兵势所逼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文言文的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王曰:“何以知之?”B、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文言文的固定格式:2)表示反问:A、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何辞为?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宋何罪之有?文言文的固定格式: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B、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的固定格式:4)表揣度:A、得无……乎(耶)?(恐怕……吧?该不是……吗?)例如:若辈得无苦贫乎?B、其……欤?(不是……吗?)例如:其可怪也欤?文言文的固定格式:5)表示选择:其……,其……也?(是……呢,还是……呢?)例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标题: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1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