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采面瓦斯治理专项设计
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专项设计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专项设计第一节概况第二节工作面瓦斯情况第三节采煤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方案第四节综采工作面“一通三防”管理安全措施第五节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工程计划第一节概况一、矿井概况二、工作面概况三、矿井和工作面通风情况四、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五、瓦斯抽放系统一、矿井概况1、矿井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城南部,井田中心直距县城约6km,矿井工广区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大方镇,占地面积26.6公顷。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当前矿井试生产的首采工作面煤层和前期地质勘探条件较为吻合,煤层无明显构造及断层,且煤层厚度平均约2.2~2.6m,煤层厚度稳定,变化较小,目前煤层煤样化验发热量为5000~6000大卡。井田面积66.41km2,可采煤层6层,其中33号煤和6中煤大部可采,6上、6下、7、34号煤局部可采,地质储量46343万吨,查明的矿产资源量28393万吨,计算可采储量7592.2万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矿井为平硐开拓,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第一节概况2、煤层赋存情况一采区基本全区可采煤层为6中煤层,大部可采煤层为7号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6上、6下号煤层共2层煤层,可采煤层见下表。煤层编号间距(m)全层厚度(m)夹石层数采用厚度(m)可采情况可靠程度结构复杂程度稳定程度至煤系顶界平均20.586上0~1.740.82(26)0~10~1.390.73(26)局部可采可靠简单不稳定0~9.172.606中0.44~6.502.32(30)0~20.44~6.082.18(30)基本全区可采可靠中等较稳定0.80~7.964.436下0~3.460.99(30)0~10~2.110.71(30)局部可采可靠简单不稳定7.03~14.9711.477104.80~136.43至煤系底界124.950~1.770.99(30)00~1.570.95(30)大部可采可靠简单不稳定注: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采用工程点数)6上煤层:顶板岩性:至B1为界,厚度0.74~14.50m。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本井田内只在702号钻孔与6中煤层合并,其余部位与6中煤层间距一般2.72m,直接底板一般为泥岩、粉泥、泥质粉砂岩、间接底板随厚度增大而粒度变粗。6中煤层:顶板岩性:见6上煤层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与6上煤层间距大时,其粒度较粗,反之则较细。底板岩性:为6下煤层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厚1m~6m,一般中部含一层薄煤。6下煤层:顶板岩性:即6中煤层底板。底板岩性:以7号煤层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11.47m左右,直接底板一般为一层泥岩,厚度一般0.50m,间接顶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中下部含1~2层薄煤。7号煤层:顶板岩性:见6下煤层底板;岩性较粗,一般为粉砂岩、细砂岩,直接顶板为薄层粉砂质泥岩或泥岩,一般含动物化石,厚度一般0.80m左右。其上岩性变粗。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一般为薄层含根泥岩,厚度一般0.60m左右,间接底板一般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3、矿井采掘部署采区划分:矿井全井田划分为八个采区开采,首采区为一采区;根据开拓布置,矿井一期范围划分为一个双翼采区开采。开采顺序:本矿井一期开采一采区煤层有6上、6中、6下、7煤层;煤层间距分别为2.7m、3.3m、11.3m。因各煤层间距小,煤层间实行下行开采。开采顺序为:6上煤层→6中煤层→6下煤层→7煤层,依次开采各煤层,在6上煤层不可采区域,首先开采6中煤层。顺槽布置:根据地质勘探资料预计,采区内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设计推荐采用“U”型顺槽布置方式,一进一回,即工作面胶带输送机顺槽进风,轨道运输顺槽回风。采煤作业方法:井田范围内,主采煤层(6中煤)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在西北方向大面积露头,倾角一般2~10°。由于本矿井初期开采的煤层大部分均为近水平~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结合矿井开拓布置,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式采煤法,后退式回采,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二、工作面概况1、地理位置及四周采掘情况工作面设计切眼运输顺槽端位于龙潭口村S32°W方向252m处;设计切眼轨道顺槽端位于龙潭口村S方向275m;设计停采线轨顺端位于小屯矿井工业广场S32°1120m。16中03综采工作面是井田西部一采区南翼的第一个区段的6中煤工作面,也是本井田的首采工作面。南东起切眼以地灾评估贵毕路山体保护煤柱为界,东北设计停采线至主平硐保护煤柱;北西依16中01综采工作面(该区段尚未回采)至贵毕高速路保护煤柱,南东与16中05综采工作面相邻(该区段尚未回采)。2、煤层情况该面回采的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上部6中煤。6中煤厚度:依据工作面附近钻孔资料为1.69~2.54/2.19m,厚度变化较大,结构中等,总体趋势呈不规则变化趋势。煤层为块状、粉粒状,细~宽条带构造,以亮煤为主,夹镜煤细条带及丝炭,玻璃光泽,半亮型,偶含一层夹矸。煤层硬度f=0.47左右,6中煤的瓦斯含量为8.8~14.5毫升/克·可燃质。工作面内煤层总体走向为87°~176°~254°,倾向为167°~266°~344°,工作面北段停采线至工作面中部煤层倾角较小,工作面西南方向位于白瓦厂向斜轴部,煤层倾角较大。工作面掘进方向煤层伪倾角:停采线附近,倾角1~3°,南端倾角2~5°。切眼倾角4~7°。3、地质构造情况褶皱:该面位于白瓦厂向斜的北西翼,总体构造受白瓦厂向斜的影响,工作面西北面呈单斜构造,东南在白瓦厂向斜的轴部及另一翼。受白瓦厂向斜影响,工作面总体上呈北西高,东南低的趋势,最高点在轨道顺槽设计停采线位置,最底点在运输顺槽龙潭口村位置。断层、陷落柱、溶洞:根据可研报告地质部分资料分析,该工作面范围内勘探阶段没有发现断层、陷落柱和溶洞的存在。但鉴于该地区构造复杂,溶洞、陷落柱在井田内多处存在的特点,且目前地质勘探对构造、溶洞、陷落柱等控制程度很低,因此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不能排除揭露隐伏断层、陷落柱、溶洞的可能性。4、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1350~1380m,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为6中煤顶底板砂岩和B1灰岩,以及其他几层泥质灰岩。间接充水含水层为6中煤顶部的长兴灰岩,新区开拓,周围无老空积水区。其含水层分析如下:6中煤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平均厚2.19m,泥质胶结,薄层状。顶板赋水性弱,补给条件差,充水途径主要为裂隙水。B1灰岩,平均厚2.96m,富水性中等,以静储量为主,充水途径为裂隙。长兴灰岩平均厚13.27m,富水性中等,裂隙发育,底界距6中煤顶间距约16.58~29.54m,平均22.9m。涌水量:由于工作面距离长兴灰岩较近,考虑该工作面为新区首个工作面,涌水量可能稍大。目前矿井配备的水泵为80SG-60-50型,最大扬程为50m,最大排水量为60m3/h,满足工作面排水使用。三、矿井和工作面通风情况矿井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两台BDK618Ⅱ-12-№31型轴流式风机。风机叶片安装角为0度,一台在用、一台备用。矿井总进风量7754m3/min,负压460Pa。工作面通风状况:16中03综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工作面进风通风线路副平硐→二中车场→16中03运顺→回采工作面;回风通风线路:回采工作面→16中03轨顺→回风平硐→地面。四、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重庆煤科院研发的KJ90N(B)。2007年11月开始安装,12月正式运行。现井下安装甲烷传感器26台,远程断电仪井下在用11台,井下安装开停传感器44台,抽放站3台,通风机房4台,安装语音风门传感器8组,风速传感器安装1台,一氧化碳传感器共安装5台,温度传感器共安装7台,在地面高、低负压瓦斯抽放管路上均安装了流量传感器,有力的保障了矿井生产安全。回采工作面形成后,在工作面及回风流安装一套检测装置,有效检测工作面瓦斯、温度、一氧化碳、风速等情况。五、瓦斯抽放系统矿井装备2台(2BEC62-1BG3-290)型高负压瓦斯泵,1台(2BEC67-1BG3-280)低负压瓦斯泵。目前井下抽放负压在46kpa左右。回风井安装了低负压DN600抽放管1042m、高负压DN400抽放管988m,在各顺槽回风联络巷都预留了DN600/400变径三通和DN400/200变径三通。16中03运输顺槽高负压瓦斯管路现采用DN200瓦斯抽放管从回风平硐通过2#回风联络巷延接至掘进工作面,总长度为1200m;16中03轨道顺槽高负压瓦斯管路现采用DN200瓦斯抽放管通过3#回风联络巷延接至掘进工作面,总长度为950m,并按要求安装孔板流量计、除渣装置、放水桶及三通。第二节工作面瓦斯情况一、工作面瓦斯地质资料工作面运输顺槽处有Bj902地质钻孔,采用间接法计算6中煤层瓦斯含量为11.33m³/t。中国矿业大学对一采区6上、6中、6下煤层瓦斯参数测试及分析,计算6中煤瓦斯含量为12.1075m³/t,6上煤瓦斯含8.4808m³/t,6下煤瓦斯含量为8.5755m³/t,7煤瓦斯含量为11.4507m³/t。6中煤层甲烷含量平均为13.00ml/g.r,甲烷含量<15ml/g.r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井田西南,15~20ml/g.r主要分布井田东北面,>20ml/g.r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呈“ω”分布。根据地质资料,推测本井田煤层瓦斯风氧化带深度为130m。同一煤层随标高的降低,瓦斯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标高每降低100m,可燃气体含量增加4.17ml/g.r(即瓦斯增长率);瓦斯梯度为23.93m/(1ml/g.r),即可燃气体每增加1ml/g.r,则标高相应降低23.93m。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计16中03综采工作面的相对瓦斯涌出量按下式计算:Q=Q1+Q2+Q3m3/t式中:Q—工作面相对瓦斯涌出量,m3/t;Q1—开采层(本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m3/t;Q2—邻近层相对瓦斯涌出量,m3/t;Q3—围岩相对瓦斯涌出量,m3/t。其中:第二节工作面瓦斯情况1、开采层相对瓦斯涌出量按下式计算:Q1=K1×K2×K3(W0-WK)M/Mem3/t式中:M—开采煤层平均厚度,m;Me—开采平均厚度,m;K1—围岩瓦斯涌出系数,与围岩岩性、围岩瓦斯含量及顶板管理方法有关,一般按顶板管理方法取值。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扳时,K1=1.20。K2—工作面丢煤瓦斯涌出系数,K2=1/η,η为工作面回采率;η=95%K3—采区内准备巷道预排瓦斯对开采层煤体瓦斯涌出的影响系数。采用长壁后退式回采时,K3按下式确定:0.867。K3=(L-2h)/LL—工作面长度,m;h—巷道瓦斯排放带宽度,m。根据本矿井具体条件,取h=10m。W0—开采层(本煤层)原始瓦斯含量,m3/t;Wc—残余瓦斯含量,采至地面时煤的残余瓦斯含量,m3/t;16中03综采工作面无煤柱回采,一次采全高。从底抽巷取芯化验知6中煤解吸瓦斯含量为14.6855m3/t,可解吸瓦斯含量即为原始瓦斯含量与残余瓦斯含量差。(解吸瓦斯测定报告单附后)则:Q1=1.2×0.867×1.05×14.6855×2.32/2.32=16.04m3/t2、邻近层相对瓦斯涌出量按下式计算:Q2=∑(W0i-Wci)(Mi/M)Kim3/t式中:W0i—第i个邻近层原始瓦斯含量,m3/t;Wci—第i个邻近层煤层残存瓦斯含量,m3/t;Mi—第i个邻近层厚度,m;M—开采层的开采厚度,m;Ki—第i个邻近层受采动影响的瓦斯排放率。Ki值与邻近层的位置、煤层倾角、层间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用下列公式计算各个邻近层的Ki值。Ki=1-hi/hp式中:hi—第i个邻近层与开采层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抽放钻孔见煤情况分析,6下煤与6中煤层间距约为3.5m,7煤与6中煤层间距约为14m。hp—受开采层采动影响,邻近层能向工作面涌出卸压瓦斯的岩层破坏范围,m。hp按下式计算:对于上邻近层:hp=Ky·m0(1.2-cosa),28对于下邻
本文标题:采面瓦斯治理专项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5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