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二节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2.评价等级划分a.目的和判据划分评价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在保证评价工作质量的前题可能节约经费和时间。区别的原则主要有两点: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大小;②评价工难易程度。评价等级的判别参数为Pi=(Q,H,C,行业类别,产量,投资,气象条件,地形特征,……)。决定P的主要独立因子只有Q、C和地形特征三项。考虑到地形特征不宜定量,其对P的影响可通过列表考虑,故式评价等级可归结为:C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一小时平均值计算。对于该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参照TJ36—79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于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3.确定评价范围评价范围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范围确定。这一影响范围主要决定于项目的级别。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的理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通常可将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作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向或南北向为主轴。利用排放标准,可由C和Q得出烟囱有效高度,按制定标准的惯例,取稳定度为中性,由H可计算出某一浓度限值的下风距离,如果将该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影响到评价区边界处的地面浓度值,限定为不高于其最大落地浓度的1/4,则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的评价范围边长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地区取上限,复杂地形条件取下限。对于某些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考虑到界外区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以及地形、地理特征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和上述确定评价范围的道理一样,各方位的界外区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边长的0.5倍。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核设施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般是以该设施为中心、半径为80km的圆形地区。3.大气环境调查3.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a.收集地理地形图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比例尺可在1/25000~1/100000之间选取),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经纬度,地表状况,拟建项目厂区,村镇、城市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分布,常规气象站和监测站位置等。并划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开发区规划范围7.8km2图3-1开发区地理位置示意图012km临汾市市区评价范围全年,静风10.85%NNEESESSWWNWb.自然环境调查重点应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选用地理条件基本一致距建设项目最近的气象台站的气候要素资料(最近5年以上的平均值)。列表载明逐月及全年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大风、雷暴、雾日、扬沙等项内容(其中蒸发量、雷暴、雾日、扬沙等项目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此外还应简要说明环境水文、土壤,植被概况。C.社会环境概况调查主要说明:评价区及界外区中城镇、村落分布、城市性质、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景区及名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及环境规划要点等。4.大气污染源调查a.污染因子的筛选及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方法1.现场实际监测;2.物料衡算;3.经验估算。了解工程大气环境影响的特征按影响时段划分:(1)建设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如道路交通施工的扬尘、建筑材料和生产设备的运输、装卸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2)运行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投产运行和使用期间产生的影响,主要指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3)服务期满后的影响:指建设项目使用寿命期结束后仍继续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指原厂址遗留的那些能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如某些放射性、挥发性物质等。按影响方式划分(1)直接影响:污染物通过大气环境产生的直接因果关系。若以人群为影响对象,空气作为介质,直接显示出因果关系如悬浮微粒吸人人呼吸道,特别是老人,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2)间接影响:污染物通过大气环境产生的间接因果关系。以环境作为影响对象,如二次扬尘。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随建设类型、性质和规模而变化。建设项目包含的类型非常多。在各种建设项目中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制浆和造纸工业等。1: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包括高速公路、山区的隧道、发展城市的高架快速道路、机场的建设、江河的航道的开辟,港口、码头的建设等。其中对大气产生影响比较显著的有高速公路建设、城市高架快速路的建设和机场建设。在识别交通运输业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要注意几个特殊性:(1)汽车尾气污染的特殊性,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对大气影响的严重性。汽车排气量虽小,一般为100m3/h,但汽车数量多,尾气成分复杂,至少有100种,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燃料完全燃烧产物:二氧化碳、水蒸气、苯并(a)芘;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氢气燃料分解产物:碳氢化合物、碳烟;燃烧中间产物:醛、乙醇、酚醛、有机酸。(2)汽车尾气排气口高度接近与人的呼吸高度。在一定范围内,污染物的地面浓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汽车的体积小,流动性大。汽车尾气污染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有资料显示:交通堵塞地区有害物质高于其他交通地区。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分为建设阶段与建成阶段。建设期间,大量的土地裸露,并且由于车辆的运输与开挖引起很大的扰动,车辆的尾气排放和地面扬尘是主要影响因素。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机动车辆往复行驶,排放废气,公路成为对大气环境影响的线污染源。能源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能源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如在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火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建成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煤炭燃烧后的排放。在识别大气环境影响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排放量都大。以120×104kW的发电机组为例,锅炉蒸发量为4000t/h,耗煤量为660t/h煤的含硫量0.49%,则排二氧化硫约为5.3t/h。(2)一般都以高架点源的形式排放污染物。为提高扩散能力,根据发电容量和当地的地质和气象条件烟囱高度从60m到240m。(3)影响范围大。由于高架点源排放,虽然污染物被稀释扩散,但影响的范围大。有时会造成跨区域的影响,如酸雨的形成及其造成的影响。矿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矿业建设对大气的环境影响识别,主要是对煤矿工程建设项目与金属矿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开采过程中的影响识别是矿业建设项目的重点。矿山开采的方式不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在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常用炸药爆破,露天矿山的爆破产生的粉尘气体可飘浮10~12km远。特大型矿山在数公里直径范围内降落的粉尘达数百吨。煤矿的粉尘中含有1%~12%的硫份时,在空气中氧化遇水能产生酸性降水。矿区的公路可能对公路两侧的土地造成矿尘污染。3.2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和评价区内工业及民用污染源;三级评价项目的调查内容可适当从简。a.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定;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可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评价区内其他污染源及界外区较大污染源可参照建设项目的方法进行调查。核实污染物排放量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现场实测对于有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例如,由烟囱排放的SO2、NOX或颗粒物等,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下式计算: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计算污染物的源强,其公式如下:经验估计法对于某些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可依据一些经验公式(例如,燃煤排放的S02),或一些经验的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来计算。3.3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2)按分厂或车间统计各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后现有工程的削减量,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4)除调查主要污染物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料、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的含量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除少数要求较高的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内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调查。(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对于范围比较大的城区或工业区,一般是把源高低于30m、源强小于0.04t/h的污染源列为面源。建设项目可参考这一数据,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人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6)点源调查内容:①烟囱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②烟囱高度(m)及出口内径(m);③烟囱出口处烟气温度(K);④烟气出口速度(m/s);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7)统计评价区内面源时,首先进行网格化。可以评价区左下或左上角为原点,分别以东、北为X和Y的正轴。网格单元取1×1km,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②面源排放高度(m),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如果面源分布较密且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对于建设项目的面源,因其范围一般较小,可统计其实际位置和所占面积,排放量和排放高度的统计方法同上。(8)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9)原料、燃料及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有风时,易产生扬尘。这类问题可按“风面源”处理。采用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动风速和扬尘量。3.4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a.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已设有常规大气监测站、点,应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这些站、点的例行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例行监测资料的价值在于能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反映出评价地区大气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规律。统计分析监测资料时,应注意以下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率,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b.大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点位置和数量的确定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对所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监测点设置数量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
本文标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2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