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知觉
第二篇个体第三章个体知觉与决策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闻龠,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苏轼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思考的倾向意味着:我们通常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思维和情感的本质进行洞察……我们大部分的思考都是因袭旧套或者过于简单,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又使我们认识不到这点。我们锻造了在内心奴役自己的镣铐。——批判性思维一个群体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与群体和种族关系甚密。因而人的感觉有时错误地被当作事物的标准。另一方面,所有感觉到的或心智上的领悟力,依赖于人而不是宇宙。而人的心智就像不平坦的镜面,把自己的性质转赋给了事物。光线原由事物发出,而镜子使之扭曲变形。——培根《新工具》我们感知差异,借助感知,世界在我们面前“成形”。这“形”仅仅为我们而在。——《结构语义学》A•J•格雷马斯“常识以为凡事物皆有性质,但性质却不能反过来定义事物”(胡塞尔)。根据这一观点,事物是“自在的”,独立于它的性质;事物是无法认识的,因为无论人们如何分析其性质,都不可能完整地把握其本质。——《结构语义学》A•J•格雷马斯“事实”“理论”之间的划分纯系人为所致,它把思想的有机本性割裂为碎片。其实,根本没有所谓“赤裸裸”的事实,有的只是那些涉及特定的假设和凭借这些假设而被固定下来的事实。所有对事实的证实,都只有在一特定的判断蕴涵关系中才是可能的,而这种判断蕴涵关系又依赖于确凿的逻辑条件。——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第一节管理活动中的知觉主要内容1,什么是知觉2,影响知觉的因素3,对他人作出判断一、什么是知觉知觉与感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特点: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而且是在相当程度上是主观支配客观。感觉: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过程。知觉的作用是使得感觉有意义。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知觉对象”是指被知觉到的东西——知觉加工的现象的或经验的结果。它不是“物理”的客体或它在感受器中的图象,而是知觉活动中心的心理产物。知觉的“择读”性。知觉这一术语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知觉的三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知觉是记忆与现状、希望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特别需要注意:个人的知觉相当程度上又都是“社会化”的成果——文化的作用隐藏在其中(任何社会,所有的教育过程都是“共同知觉”的“锻造”过程)。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既然是文化之网,当然就有“网”、“筛”:“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偏见”、“偏听偏信”……对策:沟通,“听比说难”!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态度(评价性)、动机(目的)、兴趣(偏好)、经验(经历)、期望(欲求)。2,知觉对象: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3,情境:时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三、对他人作出判断1,归因理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归因理论所关注的是普通人企图理解他们亲眼目睹的事件的原因及其隐含意义的各种尝试。它处理的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及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时的“朴素心理学”。……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人是直觉心理学家,他们力求解释行为并对行动者和他们的社会环境进行推论。”——罗斯安德森“归因过程中的缺陷:错误的社会评估的起源与维持”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应于何种意义的解释。我们观察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这是内部还是外部原因所导致的。为了做出这样的判断,我们借助于三个因素(标准)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予以简化(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具有相当的有效性,注意常识与科学、理性的差别及使用范围)。内因导致行为: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行为。(应承担责任)外因导致行为:由外部原因引起,个体因为情境因素而被迫行动(即使不当可免责)。1)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迟到,有意或意外);2)一致性:不同的人在相似的情境下具有相同行为(不同个体,相似,不相似情境——路线);3)一贯性:经常或偶然。某工作者A完成X工作,当下与以往类似工作所耗时间相当(低区别性);而其他员工完成X工作的时间与A差异明显(低一致性);A的这一绩效具有稳定性(高一贯性)(内部归因:能力、工作态度等)归因理论的两个推论1)基本归因错误:评价他人行为时,尤其是失败行为,倾向于高估内部因素。2)自我服务偏见:对自己的成功,偏向于高估内部因素,对于自己的失败则反之。对人宽、对己严。疏者宽、亲者严。2,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被意识及未意识的外在声响、斯坦尼拉夫斯基)2)晕轮效应(偏于标志性,热情)3)对比效应(相对标准)4)投射(以己度人,被约束的度己:理想、镜中、真实)5)刻板印象(程式化、代表性、简单化)3,自我实现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第二节个体决策主要内容1,知觉与个体决策的联系2,最优决策模型3,实际决策方法(满意解决模型、直觉模型)4,决策中的道德问题一、知觉与个体决策的联系决策是对于问题的反应,当事件的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要求个体选择相应的手段以处理这一差异。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发现差异,这是一个知觉过程。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估也是一个知觉问题。对相应方案的判断和选择仍是一个知觉问题。二、最优决策模型最优化决策模型的步骤1.弄清决策需要2.确定决策标准3.给标准分配权重4.开发备选方案5.评估备选方案6.选择最佳方案选择大学的标准及权重标准权重1.财政资助的可能性102.学校的名气103.每年的花费84.课程设置75.地理位置66.入学要求57.社会生活质量48.学校规模39.男女生比例210.校园的自然条件2根据决策标准评估8个备选方案标准ABCDEFGH财政541077837名气106669596花费578851058课程610898898入学7101010810810生活1057737108规模107779794男女228881028自然8106341029大学备选方案的评价标准ABCDEFGH财政50401007070803070名气10060606090509060化费4056646440804064课程4270566356566356地理3642606036546042入学3550505040504050生活4020282812284032规模3021212127212712男女4416161620416自然16201268201018总和393373467438395459404420问题确定决策需要确定所有的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开发所有的备选方案评估所有的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最优决策过程2,最优化模型的假设及局限假设:该假设与理性的基本假设是共同的。理性指的是稳定而价值最大的选择。理性的决策意味着决策者能够完全客观并符合逻辑。具体地说,存在着下述假设。1)问题清晰(问题具有“独立性”或“可切割性”)2)所有选项已知(信息的完备性)3)偏好明确、稳定(理性人)4)没有时间和费用的限制。5)最终选择效果最佳。局限:提供了一个“纯粹逻辑”的学术基准。在局部性的情景的中可能具有明显的效用(可操作性)。三、实际决策方法1,满意解决模型有限理性是指“意图有理性,但仅仅有限度地有理性”的行为。“人类大脑阐释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问题的规模相比,是非常小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现实中有客观上的理性行为”“简化选择过程的关键……是以满意化目标取代最大化目标,即找到一条足够好的行动路线……这一替代是运用有限理性原理的一个根本性步骤”(赫伯特·西蒙)满意的程度:足够好,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满”意的含义:意味着必要而适当的隐忍、放弃。哥德尔定理:GT数学是不可穷尽的。GT1没有定理证明机器(或程序)能够证明且仅证明全部真的数学命题。GT2每个一致的形式数学理论一定包含不可判定的命题。GT3没有既一致又完全的形式数学理论。GT4数学是机械上(或算法上)不可穷尽的(或不可完全的)。G点被M否证被M证明要发展正确思维的技巧,首先就要搞明白必须忽略什么。为了前进,你必须懂得丢弃:这是有效思维的本质。——哥德尔确认许多含糊之处既很方便,也很有益处。事实上,那种——通常隐含地——认为一个满意的标准必须是“完备的”的观念往往对社会科学有害,因为它强迫我们在毫无根据的失败主义与武断的成就之间作出选择。——阿马蒂亚·森决定决策需要简化问题设定满意标准确定有限的备选方案将各方案与满意标准比较是否存在一个满意方案选择第一个足够满意的方案进一步寻找可替代的方案是否2,常见的谬误和错误选择性知觉的表现(自欺欺人)1、过分自信的偏见(非经验类事件、智力和人际能力弱者)2、锚定偏见(固化初始数据、信息)3、验证偏见(专注于成功的后果而掩却负面的信息)4、易获性偏见(容易获取、情绪性、生动性、近期发生信息)5、代表性偏见(聚光灯效应)6、承诺的升级(诺言的重负)7、随机错误(无视随机性)8、赢家诅咒(誓在必得的代价,拍卖场景)9、事后聪明偏差(事后诸葛亮的“自反”效应)3,直觉模型直觉决策: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最有可能使用直觉决策的8种情况。1.不确定性水平很高时;2.几乎没有先例存在时;3.难以科学地预测变量时;4.事实有限时;5.事实不足以明确指明前进道路时;6.分析性资料用途不大时;7.当需要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一个方案的评价都不错时;8.时间有限,但又有压力需要作出正确决策时。尽管直觉决策自80年代早期以来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不要预期使用它的人们(尤其在北美、英国及其他认为理性分析是决策途径的文化中)会承认自己在运用它。有着很强直觉能力的人常常并不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得到结论的。由于理性分析被看作更符合社会期望,人们常常把直觉能力隐藏起来。一位首席执行官曾经说过:“有时人们必须把自己的关键决策穿上‘数据的外衣’以使它容易被接受或符合别人的口味,不过这一修饰常常发生在决策之后”。四、决策中的道德问题三种道德决策标准1,功利主义标准:最大限度地提供最佳效益。它与效率、生产率、高利润相一致。2,人权标准:要求决策行为符合《人权法案》中对基本的自由和权利的规定。(告密者)3,公正标准:要求个体公正无私地执行规则,平等分配企业的效益和损失。三种标准形成一个整体(互补性)。关于道德与民族文化讨论认知问题的出发点:“人类大脑阐释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问题的规模相比,是非常小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现实中有客观上的理性行为”;我们的思维与我们面对是世界不同构。认知策略:简化,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并在相当人群中获得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规范化)。传统的简化:语言(无意为之),传统教育(刻意为之),预设框架,普遍使用“神圣性”的名义以保证它的无庸置疑——形而上学体系、传统(祖宗之法)、天命、规矩、“道理”(价值观)……框定个人的实践——“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强调方法(基于方法论)的简化:方法Ⅰ理性(操作性):重视中介、工具(概念);注重逻辑;强调系统性;以现象为基础(始于“启蒙”,源于希腊)。有限理性!方法Ⅱ审美性(终极性):选择性的联接、强调。在现代西方社会被相对忽视。不同文
本文标题: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知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2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