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导入:什么是科学研究1.案例:视频播放镜像自我认知测试研究、守恒实验提问:这是科学研究吗?你愿意做这样的研究吗?2.互动:我们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与认识小学教育?直接的感觉经验他人的看法专家意见实证方法3.分享: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整个科学无非是对整个日常思考的提炼。研究得越深,我们会发现我们有待知道的就越多。——爱因斯坦一、科学研究1.内涵(1)科学日常理解:科学即正确或正确的知识(科学算命、科学发展观、这个东西做得好“科学”)《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的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知识。(2)研究:日常概念: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稍作认真的分析与思考。一般概念: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美国学者贝斯特和卡恩:曾经比较全面地给出了“研究”的12个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素: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图的活动;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规范概念: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认识活动,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的过程。(3)科学研究: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2.科学研究的特点1)客观性:①资料来源于客观②研究过程客观③研究结果客观2)创造性:没有创新的研究是毫无价值的3)继承性:科学研究探求新的问题必须要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4)系统性:研究的内容、方法、程序是系统的5)控制性:科学研究必须有严格的设计方案,严格地实施方案,科学地定性定量分析,以使研究结果可信、有效。二、教育研究1.主要内涵教育研究就是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问题予以分析、解释、预测和控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教育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消息报道有区别。经验中含有规律,经验经过反复筛选可以找到本质的规律性东西。但仅凭经验,不仅花的时间长,而且有时费了很大周折仍不能发现规律。案例:教育研究不能“自说自话”在一个“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的课题中,研究者指出出学困生的若干成因,其中两个是:1)学生痴迷网络而影响了学习;2)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对此,我们想知道,做出这样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很遗憾,作者并没有提供证据。即使上述两个判断看起来有道理,但是我们仍然会怀疑:确实是这样吗?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可能性吗?如果作者能在做出这两个判断之前开展一个调查,发现在他的班级、年级或学校,发现有80%的学困生都痴迷网络,有75%的学困生其父母对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无疑,这两个数据就成为做出结论比较有力的证据。虽然这个证据还不能完全说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但做出因果推测的可靠性大大增加了。教育研究也不同于权威专断。如亚里斯多德认为苍蝇有五条腿,(其实他碰巧抓了只丢了一条腿的苍蝇),但多少年来人们似乎未曾置疑。2.基本要素(1)说法一研究主体--谁研究研究客体--研究谁研究问题--研究什么研究目的--为什么研究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研究条件--有哪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2)说法二客观事实——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科学理论——教育理论与科学研究理论;方法技术——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3.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活动、规律和人。案例:某中学化学男教师小B有一绝技,扔粉笔头特准。很多男生喜欢他的课,因为他有这一武功,女生也觉得好玩,都觉得化学课值得期待。后经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后,他改正了上课扔粉笔头的毛病,以尊重学生,但学生认为上课不好玩,就开始睡觉和做其他事。他陷入了深深的迷惑。这是为什么?4.教育研究的特点1)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社会、社区、家庭、学生2)教育研究对象的异质性——学生、教师3)教育研究过程的弱控制性4)教育现象的不可逆性5)多因素相互交织6)成果的概括性较低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四、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及原则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一)根据不同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1.基础研究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扩展知识,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例如:研究对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习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认识。)2.应用研究旨在应用或验证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调查海淀区中学教师,了解他们对几个阅读方案的看法和意见。(研究结果将为购买何种教材提供决策依据。)3.开发研究是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方法和途径,是基础研究的成果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开发研究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它回答的是“如何推广”的问题。(二)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区分1.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例,即研究应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获得的意义也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定性研究注重过程的影响。2.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与定性研究相比更接近于科学的方法。定量研究对结果和产品予以极大的重视。(案例:我的论文)二、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二)创新性原则指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以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创新。分为两类:原创性创新vs继发性创新(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伦理原则案例分享1:婴儿早期隔离实验——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曾做过一项婴儿早期隔离实验。他从孤儿院里挑选了一些新生儿,把他们与外界隔离。他让这些新生儿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暗室里,除了结他们提供食物以外,不让他们接受到任何的外界刺激。实验过程中发现,起初被试者在生理上同正常婴一样,随着实验的延续其机能逐渐减退,直到痴愚的地步。这项惨无人道的实验,因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而被迫停止。可是这些受试者在恢复正常生活以后,虽然受到细心的照顾和尽心竭力的教育,但是他们中也只有极:少数的恢复了正常人的饮食、衣着和社会行为,其余婴儿始终未能恢复人类本性,终身痴傻。案例分享2:感觉剥夺实验——20世纪50年代初加拿大McGill大学进行了一项名为“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感觉剥夺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让被试躺在一个非常柔软的、尽可能减少身体感觉的床上;眼上蒙着特制的、只能看到漫射光但看不到任何形状或图形的眼罩;手和脚都要戴上厚纸套,将触觉刺激减至最小;此外,将室内可能的各种声音尽量减到最低或完全隔音。经过这样尽可能剥夺人的正常感觉的实验设置,观察被试的表现、坚持时间的长短,并纪录他们的心率、皮肤电阻、脑电、生物化学指标等。实验的结果发现,持续的感觉剥夺能够产生大脑皮层唤醒能力的降低,酮类固醇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造成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紊乱。在感觉剥夺后期,被试会出现思维反应迟钝,思维过程受到扰乱,智力测验的成绩严重下降,出现白日梦,甚至产生幻听、幻视等精神异常现象。这样的实验是否违背伦理性原则?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自愿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第四节我国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一、教育研究的过去(一)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创立的实验教育学为标志,可以将世界教育研究的历史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以前的教育研究大多是少数哲学家、教育家的设想、推断或者是直接经验的描述或概括。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研究的方法是思辨的。实验教育学认为:教育学应该是记载并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因此应当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使教育研究从思辨向实验、实证方向发展,由定性向定量研究转化。(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我国古代教育研究大多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个人推断,其内容仅仅是对有关事实或现象的记录和描述,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方法,很多结论缺乏科学论证。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开始于对西方各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著的引进。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1901.5--1908.1)。以翻译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想为主。最早开设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厦门大学教育系(20年代)。最早的教育研究机构——广西省政府在桂林设的教育研究所(1933年)比较著名的教育实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验等。比较著名的教育测验——陆志韦修订的比纳—西蒙智力测验、廖世承编制的国家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生智慧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二、我国教育研究的现在(一)特点1.积极介绍国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教育呈全面开放的态势。2.理论上表现为打破了传统的框架,开拓了思维空间、加强了研究意识。3.实践上表现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大为丰富。研究向实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4.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外,在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也纷纷投身于教育研究。(二)当代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1.数量化2.现代化3.综合化4.现场化(三)我国教育研究的不足:1.过分重视对经典著作的诠释,并断章取义地阐发所谓的微言大义。2.在思维形式上,崇尚中庸、求同,在对立观点中和稀泥,貌似客观正确,实际上根本没有新意,从而使研究成为远离教育实践的纯思维游戏。3.过多地强调思辨、定性、过多地强调经验,缺乏定量的研究和深层的思考。三、我国教育研究的未来1、聚焦实践关注实践,即在研究对象与目的上,教育研究必须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己任,彻底改变从概念推演中寻求出路的老套子。参与实践,即在研究方法和学风上,教育研究要坚持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反思对象,而不是以脱离现实的纯粹概念为对象。批判现实,即在研究功能和作用发挥上,教育研究要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成为教育实践的向导,捍卫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实践,即在研究的结果与目标指向上,要以改进教育实践为己任,以教育实践的行为的调整、修正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域和职责。2、寻求“本土理论”在当下的教育研究中,国内学者纷纷引介、移植了大量国外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经验,这固然在理论层有助于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的丰富完善,在实践层面对推动国内的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然而,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往往是就它所处的社会、国度、时代而言的,它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代并不一定适用。目前,对于国外的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食洋不化的毛病,很多国外的理论被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没有经过消化、吸收,随后或束之高阁,或被不加审视地生搬硬套,或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以至对课程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中“橘生淮南枳生淮北”的现象比比借是。教育研究中,要有文化自觉精神。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所处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自己所处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等。文化自觉理论要求每一种文化都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高度的自觉,在文化对待上,要“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五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一、选择与确定课题二、查阅文献三、制定研究计划四、收集、整理资料五、分析资料六、撰写研究报告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1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