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1948年,中国代表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conscience”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A.仁B.义C.礼D.信【答案】A【解析】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仁,故选A;“礼”是指西周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排除B;“信”是指诚信,不欺骗,排除D。2.“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这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集权B.君臣共理国政C.君权兼并相权D.君臣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君主掌握的是核心权力,而大臣则是配合完成,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的专制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表面上是君臣配合共理朝政,但该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未反映其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君权已兼并相权,故C项错误。该项也只是对材料所述的现象描述,并非实质内容,故D项错误。3.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A.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B.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突出了天的神秘性D.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的要求,要求君主施行德政,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与材料不符;D选项违背了新儒学的本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4.李泽厚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李泽厚的观点来看,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儒家学说随着时代演变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本题只是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演变,并不是对这种演变定义成歪曲和篡改;C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批判”二字。5.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编订的《四书》,在南宋以后成为儒家经典,促成了“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合题意无关,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6.西汉臣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A.“正获身,非失身”B.“逾墙淫奔,无耻之尤”C.“四目相视,具各有情”D.“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卓文君是寡妇,与司相如一见钟情,这与宋明理学的忠孝节义是相悖的,故B项正确;A、C、D项都与宋明理学下的伦理纲常相悖,故A、C、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7.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A.“淡泊名利,克己制欲”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叶适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说明叶适的主张与朱、陆两人不同,再加上他讲究“功利之学”,可以断定应该是D符合上述条件,因为AC不符合“讲究功利之学”,B则是朱、陆两人的主张,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发展工商业的思想。8.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有①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批判专制制度是两者的共同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关于未来的设想,也没有宣传民主法制和尊重科学知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社会的不同影响。故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名师点睛】比较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启蒙运动: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启蒙运动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实质都进步思潮和民主思想范围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阶级市民工商阶层资产阶级内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倡导经世致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把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宣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三权分立等思想;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矛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理学,但并不反对封建制度,也不主张废除君主统治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其宗教体系影响都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给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家间仍具有振龙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没有推动社会转型;对未来社会提供了政治设想,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9.下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A.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D.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故A项错误;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在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但是不能说明就是海昏侯所书,故C项错误;写在简牍上,说明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故D项正确。10.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答案】A【解析】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劳动力是过剩的,排除A;材料是轻视科技成果的使用而非重视科技发明,排除B;明代才有雇佣制,排除C;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时代的人们的文化需求强烈,排除D。11.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答案】B【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12.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皇帝好恶不是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的决定因素,故A排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过于绝对,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王羲之13.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答案】B.....................14.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15.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B.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C.词、话本等文学体裁兴起D.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管理【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元朝,故选A;BCD都是上述历史现象的原因,排除。16.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文字“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可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考有关;材料中的第二句名言的大意是:人生要有追求,有追求就有痛苦,没有追求,麻痹自己,虽然没有痛苦,可以像猪一样快乐,但是(那样的生活)也就没有意义了,即主张追求真理,A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B项排除;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C项排除;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D项排除。故选A。17.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
本文标题: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3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