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史官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殷朝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史官分工已经很明确,唐朝开始有了史馆制度。史官制度对中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史官制度使历史记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使历朝史料得以保留下来,但史官掌管的范围只限于官府的材料,且史官未见得就有史才、史学,所以质量未见得就高。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2、《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聚集而成的档案汇编。《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为主的历史记载,尤其以西周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此外也含有部分对往古历史的追述。《尚书》又简称《书》,保存较难,至春秋时孔子曾经加以重新整理和编纂。今本传世的《尚书》由三部分不同时期形成的材料构成:古文、今文、和伪古文,一般认为今文28篇较为可靠。今文传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的记载以纪言为主,记言兼及神情,记事能顾及首尾。《尚书》的题材后人一般分为:典、谟、训、诰、誓、命。但是《洪范》、《禹贡》两篇不属于六类之中。《尚书》仍然处于史学的萌芽阶段。《尚书》形成了明确的历史借鉴思想。3、《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收录西汉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有大量记叙西周农奴生产情况的农事诗,有反映两周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的战斗诗,有大量人民控诉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有大量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有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内容丰富,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4、《春秋》孔子所修《春秋》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著作。以鲁国国史的记事为中心,并且参考诸侯国国史中的史事而修撰《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记事242年的史事。《春秋》一书所记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为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为后人从长时段里了解不同地区历史的发展大势。《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春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体现在孔子用“春秋笔法”来贯穿他的政治主张,。《春秋》对其后的中国史学的影响是巨大。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编年体通史的著作。西晋武帝时,是在现河南汲县魏襄王墓中发现的。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事。当时有人在此墓发现了大批竹书,其中有一部叫《纪年》,后人称为《竹书纪年》。因所发现的竹书称为汲冢竹书,故也有称《汲冢纪年》。该书共13篇,是魏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通史。从地域上讲是不够完全的,只有夏~商~西周~晋国~魏国;但起自夏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从时间上讲是通的。6、《左传》《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也被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传”。《左传》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历史记事上限是鲁隐公元年、下限是鲁悼公十四年,共记述255年史事。《左传》丰富了史书的编纂形式。《左传》的记人叙事已经初步具备“传记体”“纪事本末体”的要素。还开创了“史评”“史论”的先河。《左传》善于书写规模宏大的战争,还善于生动的描绘历史人物。《左传》详实了春秋时期民族间的彼此交往和民族间的融合进程。从中大致可了解当时时局的分布和变动,以及彼此相互间的军事冲突、政治交往、经济文化联系、通婚状况。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左传》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就是巨大的,地位重要,对后市的影响深远,因此,梁启超曾评价它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7、《国语》《国语》一书记述的事春秋时期的史事,题材上分国记言,属于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一般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的私人历史撰述,是汇集周王朝和诸侯国的“语”编纂而成的,也并非一人一时所完成的,应有一个撰集的过程。《国语》即使上始于周穆王征犬戎,下迄晋国三家灭智伯。所记之语内容为八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其所记载各国史事详略不等,内容上各国彼此间无联系;叙事在时间上彼此间不连贯,起悬殊。《国语》取材于多种途径及其体例的不严谨,反映出明显的文献资料汇编的性质。《国语》中记载了众多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是他在先秦史书中的鲜明特色。《国语》在历史的表述上,善于对历史形势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出简洁经当的总结。8、《战国策》《战国策》记事从战国到秦朝240多年的历史,原来内容非常杂乱,也不知作者为谁。西汉末年刘向定为33篇,名之为《战国策》。记言的内容都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战国策》分十二国记言,内容取材比《国语》广泛。所记言语更详细,丰富了语言宝库。但仿古的语言有的为了政治需要,有时是为了夸大。《战国策》的写作技巧比《国语》高,其散文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写作技巧高还可以起到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现在人所写战国史,主要根据是《战国策》。《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史第一部重要著作。9、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他担任过兼职史官太史令,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写作了记载上起我国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纵观3000年历史。《史记》这部拙作开创了纪传体史,对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司马迁具有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进化观点,有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认识。10、《史记》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所著,原称《太史公记》。《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西汉一代共230年历史,他的主要作者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此外,班彪、班超和马序也都撰写了汉书部分篇章。班超和马序写的八表和天文志。《汉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100篇120卷,整齐了史记的体例。《汉书》在内容上对《史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体例上史记通史改为断代史,《汉书》是我们研究西汉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同时汉书也反映了班固强烈的封建正宗思想。12、班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东汉时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就读,所学无长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贯通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遂送至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至汉章帝建初七年成《汉书》。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后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传》、《幽通赋》等。13、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14、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15、《东观汉记》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16、《汉纪》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17、《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18、《后汉纪》作者袁宏,东晋人,不满意其前的多种关于后汉史书,用八年时间写成《后汉纪》30卷。该书为编年体,起于刘秀称帝,止于曹丕废汉献帝灭汉。荀悦的书称《前汉纪》。荀悦的《汉纪》只据《汉书》改编。袁宏的《后汉纪》则收集各方面材料,自己写成。此为流传至今最早的后汉史书,范晔《后汉书》成书于其后。《后汉纪》叙事真实,有条理,超过《后汉书》。但《后汉书》内容比袁宏的《后汉纪》丰富。优点是1、简明扼要,纠正了以往各家后汉史中时间概念不清、叙述错乱的缺点;2、鉴别史料慎重;3、注意史事评论;通过治史、叙述政治的治乱得失,来维护和宣扬“名教之本”,以达到惩恶劝善的作用。缺点:过于注重政治事件。19、《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近2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情况。《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成为此书的一大特色《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以“正一代得失”为宗旨。范晔的思想以封建正统观念和士族意识为主,却也不乏“异端”色彩。是一部记载我国自公元25年至220年东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20卷,其中纪、传是由范晔完成,而现存后汉书中的30卷志是由南朝梁的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汇总抽出来补进去的,在纪、传部分,范晔能够很据东汉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后汉书》是研究我国东汉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20、《宋书
本文标题: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9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