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摘要: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关键词: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一:城市地理学的定义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1]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者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功能、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美国的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发展很快三: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研究下列内容:1.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城镇人口集聚的规律,大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问题等。2.城市职能研究。把城市产业分解为以满足市外需要为主和以满足市内需要为主两类,从而确立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质及其对所在区域的作用。3.城市分类研究。可根据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职能为依据的分类。4.城市体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5.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6.城市形态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征、城市总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研究。7.城市地域结构研究。8.城市土地利用研究。9.城市生态系统研究。10.城市综合地理研究。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内容中,还包含从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城镇最优布局,新城合理规模,城市再开发以及未来城市形态结构,等等。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战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西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根据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者称为军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1920年至1950年,工业革命使得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重心转向城市,农村称为配角,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长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城市被罩上了华丽的官宦,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组织,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这时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如帕克、沃斯、伯吉斯等。此时,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是城市地理学尚未称为独立的分支学科。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有两大特点: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此时,虽已经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是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城市地理学研究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是在战后,尤其是1950后的事情。到60年代末,城市规划对解决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在解决与社会不公平有关的那些问题中显得软弱无能,导致了对规划理论基础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城市地理以致整个地理学理论基础的怀疑。他们批评空间区位学派的理论忽视了控制经济决策和制约个体活动的资本主义规律,批评行为学派的行为研究是调查真空中的个体选择,忽视形成这种选择的环境约束和社会约束。认为一切个人行为都是某种政治、社会、文化的系统下的行为,不能把个人和整个系统分开。[2]1970年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迅速的提高,大部分人口都已聚居在城市,城市的土地、交通、住宅、环境、犯罪等各种问题都日益尖锐,城市发展日益成为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城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逐步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核心之一。这些都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促使大批的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者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战后的城市地理学广泛的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除了数量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学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外,还引进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空间做出空间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先后形成了著名的空间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3]其中,美国的加里森和他领导的华盛顿小组,以区位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从局里入手,用统计方法寻找城市是分布和内部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并用这些模式模拟现状、预测未来,帮助区位决策,这是著名的区位学派。地理学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地理的分支,开始大量采用了统计学方法,使得地理学走上了理论化、计量化和抽象化的道路。在70年代,随着城市间的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累积,发现模式的运用不是很有效,以结构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结构主义思潮盛起,这一思潮也进入了城市地理学,出现了所谓的激进学派。八十年代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问题一直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城镇体系、城市化和城市职能的研究兴趣下降,城市长夜的研究领域在慢慢的拓展,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拓展城市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在不断地增加。各种观点和学派的争鸣,恰恰给城市地理学带来了繁荣兴旺的局面。城市本来就是复杂的综合体,各种方法对于充分理解城市空间形态都是必要的、有益的,只是有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人们应在传统地理学的基础上,把定量的区位分析和实证方法,行为方法以及结构主义观点结合起来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比较晚,在地理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之一,知道近年来才得以较为迅速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发展大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949年一年的兴起阶段;2:1949至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3:1967至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至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初,随着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传入,学者们开始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地理现象,并且探索这些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解放后,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学习苏联,把地理学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少数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城市进行了少量的研究。由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农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文革”以前,地理学因其借机属性不强而有所发展,并且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地理学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领域开拓、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结合四化建设的专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八十年代以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开始注意研究可以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队伍,城市地理学的中外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方法逐步被运用于城市地理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他们既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又直接参与决策。这一切为开展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城市地理学就是要从各个层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性质、规律和功能方面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的实体,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包括了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然而,要深入开展这些研究,城市地理学的自身准备是不足的,于是开始与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和相邻学科交叉。这种交叉是在多层次上进行的,包括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结论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主要师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学在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4]五:城市地理学的意义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不同等级的经济区的轮廓。一国一地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地域组织的若干特征。因此,区域城市地理研究也是区域规划的重要资料来源。[5]当代世界城市化方兴未艾,并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数目不断增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使得各国政府在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上面临许多难题。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城市地理研究成果是城市规划的必要基础,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功能组织以及卫星城镇的建设等问题的论证,需采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参考资料:[1]《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城市的性质》里斯与乌尔曼[3]《半个世纪来城市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C1D1哈里斯著李青译[4]《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发展》沈道奇崔功豪[5]《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丁岳敏合著姓名:袁丹丹学号:4102090115班级:城市规划一班日期:2012/9/1
本文标题: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9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