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课题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课题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安阳市安林学校虽然属于安阳市直属学校,但因历史原因位于水冶镇,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周边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老人看管,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有些孩子在性格、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极端问题,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心发展水平不能达到和谐统一。现代人的身心和谐统一与学校培养的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中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开始探讨如何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交融。这就需要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问题,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多为单一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经验总结,缺乏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共通模式研究;(2)多为理论探讨极少实证研究,难以科学检验学科渗透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这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更加认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2、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校形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良好氛围,并促使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最终实现师校共同发展的目标。3、本课题是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现实依据,符合现行学科教学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知识掌握相辅相成、同时并进。4、本课题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二、核心概念界定1、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教育,它只能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进展与现状: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各心理学派坚实的理论基础,兼容并蓄,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性较高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如渲泄法、不良习性矫治法、设计良好的标准化测验量表法等。澳大利亚、新西兰把“体育课”改为了“健康与体育课”,把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家政课结合。香港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内容多样化,心理课程融合成一门综合课。台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从国内课题实践研究的角度看,在上世纪90年代,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承担的《中学心理教育实验研究》(四川省科委科研课题,研究周期为1994—1997年),曾对本课题涉及的学习心理教育、中学心理辅导等内容进行过实践研究。十五期间,四川广元中学承担的“高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研究周期为2001年—2004年),曾提出过“备课渗透、教学活动渗透、作业批改与考核评价渗透、应试心理调节”等策略。这些实践研究成果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综观国内外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近几年来研究成果较之过去增多,但由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2、许多研究者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实施原则、研究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质量评价及应注意的问题,但大多缺少具体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方法。3、有些研究者虽然也在一些学科中开展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但大多限于个人行为,其研究成果也未形成系统。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早,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尝试阶段,致使相关研究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践研究的成果少,这既增加了我们实践研究的难度,又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原创意义。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的创新点(一)研究目标教师目标:1、提升教师的自身心理素养,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完善个性品质,以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教师通过研究增强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会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3、促进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拓宽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4、教师要学会依据学生心理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最优化的教法,促进智慧型教师成长。学生目标: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能力,健全其人格发展。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察能力,锻炼记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研究内容1、在研究活动中关注教师的成长,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职业情操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兴趣素质等。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3、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认真研究教材,教学设计要合理新颖,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4、在学生评估方面,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以成绩作为评价主体,避免学生对学习焦虑烦躁感的产生。5、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提升学习效率。6、针对教育教学现状,教师要不断探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相对应的有效机制。(三)研究的重点,难点1、促进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学会教法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独特创新,培养智慧型教师的成长。2、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学会自主学习,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能力。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四)研究的创新点通过我们对相关资料和著作的研究学习,再比对相关资料已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1、实践创新和科学的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人际关系互动交往的系统、信息传输和转换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实践才能出新知,创新才能求发展。2、着眼于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是以人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重视育德,从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出发,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三是立足课堂,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重视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四是勇于实践,本课题侧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心理训练,使实践研究切实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针对性不强、忽视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等现实问题。3、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注重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情境创设一一培养兴趣,发散思维一一质疑探究,灵活运用一一成果展示,反馈反思一一提升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五、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一)根据本课题的特点,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法。动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学习,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适度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2、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将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3、经验总结法。各学科教师根据实际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经过系统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合理的理论体系。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学校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各科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5、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法。此课题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在各基础学科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教师无论在课上课下都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二)研究思路:1、备课时留有心理教育的目标,做到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整合。不同的学科设定本学科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心理教育,要有意识地进行,要从备课开始,挖掘教材内涵,在教学目标中,创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2、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做到既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提问讨论,引导探究)、民主开放的课堂管理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要讲究有机、适度、灵活渗透。3、充分利用作业批改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以强化,作业中的简短评语,虽然篇幅较小,但是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4、要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提出教育教学改进方法,定期相互交流,定期做纵向、横向比较(经验总结)。(三)技术路线图二、研究计划安排与预期研究成果(一)研究计划安排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工作:第一阶段(2018.6——2018.8)组建课题组进行前期研究。研究组由主持人、具体负责人组成,共同分工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向,制定研究实施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教师本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有针对性地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完成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研究规划、组织落实等前期研究。第二阶段(2018.9——2019.3)课题研究深入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细则,明确研究进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侧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同时提升教师的心理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教学设计、操作的可行性、阶段性总结、相关的教学实验记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第三阶段(2019.4——2019.6)结题总结阶段。整理分析研究材料,以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为原则,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研究成果,撰写“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报告及研究论文,提出结题申请。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学模式,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35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