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4.“春秋四刺客”: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要离刺庆忌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荊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5.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文助读: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闷的心境二、【文言基础过关】1、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至燕()南界愿得谒()之督亢()地图皆为戮()没痛于骨髓()揕()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樊首匕()首血濡()缕为()装遣荆轲不敢忤()视变徵()之声厚遗()蒙嘉图穷匕见()卒()起不意以药囊提()轲被八创()箕踞()以骂目眩()良久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故振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秦武阳奉地图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0.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其古义与今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6.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9.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12.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13.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15.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信物;今义:书信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3.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6.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7.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10.(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1.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12.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4.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15.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16.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17.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5、请解释下列实词的含义。(1)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②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2)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介词,为了)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④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准备)⑤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为)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⑦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处理)(3)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诚恳,不欺骗)(4)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5)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6)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③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7)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5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