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6岁儿童的发展第一讲认识我们的孩子十月怀胎是个幸福与企盼的过程,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总是满怀着期待和喜悦盼望着肚子里的胎儿顺利出生,然后悉心地呵护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们却感到赿来赿迷茫。她们不知道自己认为的正确教育方式为什么会出现不理想的结果,为什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在这一章中,我们先和家长们一起探索一下。如果想让孩子一帆风顺地成长,父母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我们拥有了一个孩子之后,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孩子。什么是孩子?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无聊问题,孩子就是孩子嘛,他就在那里,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然而如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认识不清,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些问题。孩子出生老人们常常讲:孩子只愁生不愁长。当小宝宝呱呱坠地之后,大人们觉得他无论如何都会成为一个大人。我们看着他慢慢地长大,一天一个样,就像对待世间万物一样,我们通常描述眼睛所能看到的情景:宝宝变胖了,宝宝长个了,宝宝出牙了,他的胃能消化固体食物了,宝宝会爬了,他开口说了第一个字,他能走路了……可是除了以上这些,从来没有听到长辈告诉我们,在身体的变化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东西也在变化着。我们都知道,即使双胞胎的外表完全相同,他们仍然是不同的个体,是哪些地方使他们将彼此区别开来的呢?这一点也没有人明确地说明。19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胎儿是怎样成长的,他们以为胎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母亲怀孕初期,胚胎已经拥有了全部的人体器官,要经历9个月的时间长成一个婴儿,就可以离开母亲的身体了。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发现,胎儿并不是从一个完整的人开始长大的,而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按照一种能够形成人的密码一点一点地成长,最后才形成肢体器官和内脏器官都完善的人。从精子与卵子相遇到最终孕育为人,这个过程既伟大又神秘。九个月后,一个美丽的婴儿在企盼中呱呱坠地,但我们发现他们好象什么都不会,昏昏噩噩,不认识父母,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甚至连脸部肌肉都不会使用,这使他们在很长时间都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要猜测他们的需要,什么时候要吃奶,什么时候该上厕所。小马一出生就很快能够自己走路,并且很快能使用马的”语言”;小猫出生不久也可以自己爬行,去寻找妈妈的乳头,不出一个月它们就可以到处乱跑。但是人却需要很久才能学会这些基本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走路说话,为什么人就需要花费1年以上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呢?孩子从探索家庭开始了解世界一个家庭必定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一定具有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如:食物、做饭工具、吃饭工具、休息工具、保暖工具、娱乐工具……有了这些人类就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无限热爱孩子的成人。这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婴儿的身体中承载着一个完成精神发展的计划,这是人的所有潜能,而这些潜能要通过以下三个特质来达到。吸收性婴儿出生后虽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马上会走会爬,但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另一项宝贵的本领——学习特质。婴儿具有一种不自知的巨大的力量,只要醒着,就会一刻不停地活动,如果将他们强行从正在进行的玩耍中拉出来,他们就会强烈地抗拒。许多成人都说孩子精力太旺盛了,怎么老是动啊,老也玩不够,觉得孩子玩一玩就行了,应该有个节制。大人们常常为孩子们对玩耍的这种疯狂的需要感到恐慌。有妈妈焦虑地咨询,她的宝宝从早晨一直到晚上都不停地在动,中午看到宝宝都累得不行了,在玩耍的间歇,眼睛要闭上很久才能睁开,有时累得大发脾气,但是让他去睡,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床。妈妈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睡眠恐惧怔,但仔细想一想,家人并没有在睡觉的问题上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那他为什么这么害怕睡觉呢?孩子的身体里蕴藏着需要学习的巨大动力,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孩子的行为,他这种废寝忘食的玩耍实际上就是学习,目的是一刻不停地发展自己。由于他的生命状态具有吸收性的特质,所以玩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吸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学习方式,就会认为他们发自本能的玩耍是毫无意义的。带着这样的误解,成人会经常打断孩子们正在做的事情,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方式学习成人觉得有用的内容。这样做就等于破坏了大自然。儿童就是大自然,尊重儿童也就是尊重大自然。儿童在玩耍中能够无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来形成自己,不同于成人的学习,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一切从零开始,在我们看来,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对儿童来说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成人经常对儿童的一些行为感到不可理解。这有点像一个享受普通生活的人不能理解一名生物学家发现一种不起眼的昆虫时的激动一样。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全领域的探索者。他们对某一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探索不是由于以往生活经验和文化的熏陶,更不是经济利益的诱惑。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身边的一个物体,要废寝忘食地研究它,研究之后,会有什么好处。他们就这样不自觉地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在吸收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自己的肢体,大脑、感官,所以肢体操作能力增强了,大脑思考能力提高了,感受能力丰富了,这一切使他们的心理逐渐成熟,最终使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器官的发育合而为一,发展出人的精神部分。这之后,他们才能逐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够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行为过程,评价这个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有意识的历程开始慢慢觉醒了,儿童以这样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心智,一点一滴地组成记忆、理解力及思考的能力。敏感性婴儿具有另一项伟大的特质——我们将这一特质叫做敏感性。儿童对事物的敏感实质上是对这个世界无限强大的热爱。婴儿在什么时间热爱什么样的事物,完全由内在的精神计划决定,这种热爱使他完全忘我地探索在环境中注意到的一切事物,这种爱会使儿童将内在的力量和注意集中到所热爱的事物上去,只有这样,儿童才能专注于一项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会见异思迁,把注意和力量分散在若干事物上去。从而能够掌握事物的特性,使其表象遗留在大脑中,与大脑一起成熟。所以儿童先天就是专注的。只有专注才能使他们深入地探索世界上的每一项事物,专注的力量来自于先天的敏感性。有一个叫臭臭的男孩子,在好几年的时间里对火车非常着迷,他的妈妈将这个过程细致地记录了下来,以下的内容摘录了其中几个细节。在这个案例中,臭臭显示出了典型的儿童敏感性特征……妈妈你走开!臭臭是小火车迷,几乎天天要上火车站看火车,离我们比较近的是一个废弃的客运站。那里有6道轨,站台很宽敞干净,这个夏天我们大部分的傍晚时光都在那里度过的。坐在站台上,看火车呼啸而过,看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夜幕降临,月上枝头,清风微拂。母子俩盘腿而坐,幸福得不行。我们发展到带晚饭到车站享用,火车司机和车站工作人员常常很感兴趣地跟我们聊天。臭臭说:在这里吃饭,太棒了!在这里,他甚至没有含饭的现象。车站还有个约三层楼高的天桥,从站台可以顺着楼梯上去,楼梯两边上各有一条约30公分宽的斜坡,方便推车上下的。我们常常爬上去,俯视火车飞驰。一天,我们在下面吃晚饭,臭臭摸摸肚子表示“妈妈我饱了”,自己又喝点水,往天桥去。我还在吃呢。他顺着斜坡扶着封闭式的栏杆开始往上走,我刚想跟上去,他回头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妈妈,你走开!”浑身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意志力量。说实话,我有点儿担心,毕竟有点儿高啊。那一刻,我想到,这何尝不是对我的考验,就真的揪着心,在下面偷偷看着他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地往上走。终于到顶了,他扶着栏杆直视远方,大有一副指点河山的气势,那么沉稳,那么坚定。我又一次见识了孩子的力量。铁桥在震动应臭臭的要求,我们放学直奔铁桥而去。顾名思义,这桥全部是铁架结构,桥板是石头铺就的。中间通行火车,两边各有一米宽人行道。横跨柳江,时值初秋,风大得很,站在上面,听得见下面湍急水流声。因为没预料到风这么大,我们没带长袖衣服。书包里是臭臭带到幼儿园的衣服,全部是短袖,短裤。急中生智,套一件背心在臭臭的短袖上面,两条短裤,各拿一只裤腿,用橡皮筋捆紧在一起,剩下的两只分别套住手臂,一件长袖做好了。还有一条短裤,倒过来套住腿,用安全别针固定在原来穿着的短裤上,长裤也有了。毛巾一扎,帽子也有了。全副武装起来。这么怪异的装束引无数路人尽折腰,回头率超过200%。臭臭美得不行:妈妈!看!蝙蝠侠!要不是桥高风大,我一定会笑趴在地上。当当当!预告声过后,(以前我不知道,这个声音是火车通过,关闭铁道口的声音。刚刚知道),火车呼啸而来,臭臭眼睛直直盯着火车,一往情深的标准形象,感受着铁桥的震动。累计看了三趟列车,因担心安全问题,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躺在床上,臭臭告诉我“妈妈!火车开过,铁桥震动很厉害哦。””自行车过,会不会震动?”沉默片刻,“不会!自行车太轻!”我一惊,他怎么想到的。“那火车停在桥上,桥会不会震动?”沉默时间是上面的一倍,“不会!”非常自信,显然经过思考。“为什么?”这个臭妈非要问到底。“你看!”他在床上跑“震动吧?”然后停下来:“妈妈,你看,不震了。”这个推理太令我难以置信了,抱起他狠狠亲一口:“你的判断完全正确!妈妈为你的推断能力骄傲!”真的有理由骄傲,因为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了达到这个结论所作的努力吧:观察火车经过铁桥,铁桥在震动,得到结论:铁桥震动的原因是火车经过。他没看见自行车经过铁桥,在头脑里模拟自行车经过铁桥的情景,这就是内化,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经过运算,他判断:自行车经过时,铁桥不震动。基于对火车和自行车某些特质的提取,他提取的是重量,而不是长度、颜色、功能等等,也就是说,他能够根据需要提取物质的某些特征进行比较,这个需要就是铁桥震动的原因:有一定的重量的物质。同样,他在判断火车运行和静止时对铁桥的影响,也经过了以上的心理运算,这一次,他提取的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特征,运动和静止的。依据是铁桥震动的原因:运动的物质。这是智力的一大发展,我们并没有教他什么,是他自己顺应自然的发展,这是我那么激动、那么骄傲的原因。孩子的发展有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有强大的力量在指引着他的自我教育和发展,我只能说:崇敬!“火车迷”圆梦作为超级火车迷,北京有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中国铁道博物馆。幼儿园善解人意地安排了中国铁道博物馆参观活动,令我们非常感动。臭臭被对火车的渴望鼓动着,早早就起床自己洗脸刷牙,象真正的列车长一般,浑身充满了力量。因等待校车,我们跟孩子们一起游戏。王丽老师担任大班导游,举着小红旗,孩子们毫不掩饰内心的狂热,嗷地扑过去就亲啊亲啊,直到把她亲倒,后继者还不断冲上来。幸好李老师及时用港台口音呼叫“先生们,女士们,我们要参观……”孩子们才饶了她,跟着李导游学火车轰隆轰隆转起圈来,每个脸上都肆无忌惮地张扬着激动快乐,最后居然四肢着地集体爬起来,限于场地太小,没能敞开了爬。后来到铁道博物馆,那才真叫可着劲儿撒欢哪,各个嗷嗷叫啊扭啊跑啊,狂放得一塌糊涂。到了铁道博物馆,我自告奋勇给孩子们解说车厢,最终发现真感兴趣的并不多,且那车厢,火车头那么高大,轮子差不多跟我一般高,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我们娘儿俩自导自游。我们特别爱蒸汽机车,那么壮实那么巨大那么充满力量,嗷嗷拖着浓浓蒸汽云在平原上呼啸驰骋背后是金色阳光。哇!这才是真正的火车啊!于是面对蒸汽机车顶礼膜拜,四只眼睛冒着奇异的光芒,两张嘴呈现完美O型,就差挂两条晶莹的口水啦。还不时“啊啊呀呀”地摇头感叹,抚摩着连杆什么的。事实证明,远祖的攀爬技能是必要的,我们爬上每一辆火车头,每一节车厢,摆弄那些机关,听臭臭介绍其功能:“呵!那加煤口那么大啊,假装加煤的是我,列车长威风凛凛地嗷嗷开车哪!”老师和其他孩子们已经休息用中餐了,我们目不斜视施施然而过,继续研究0号机车、窄轨机车、卧铺车去了。直到无可再看,才坐下来吃中餐,眼睛却还盯着机车,无限向往着。那里卖的火车实在太贵,且比起百万城火车质量还差些,我们商量好买一张中国火车光盘和三套明信片就好了。感谢老师们没有打扰我们,让我们得以自由自在地体验火车带给我们的震撼、欣喜!感谢你们给我们这么个机会,圆了火车迷的梦!……案例中的臭臭在爱火车的前提下,大量地接触火
本文标题:06岁儿童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8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