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6新人教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先后提出建议,将中国教师节由9月10日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朱奕龙认为,以孔子的诞辰作为中国的教师节,将赋予教师节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一到教师节就能想到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这对学生、教师和公众关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论语》十二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有关孔子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还有对话体和叙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初至五四运动以前两千年间一直是学童们的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不少语句作为成语保留下来。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论语》第一章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按时复习通“悦”,愉快顺承转折“却”生气也是了解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从志同道合的人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第二章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替谋事转折,却转折,却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忠心,尽心复习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第三章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又”顺承迷惑,疑惑独立做事情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自然规律)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超过规矩,规范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课文探究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第四章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顺承新的理解和体会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做,成为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第五章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却迷惑转折,却有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小结•第一章主要讲学习方法、乐趣和做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修养。•第三章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从“温故”中“知新”的重要性。•第五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德忍受简陋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第七章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名词意动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第八章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饭名词作动词粗劣冷水胳膊顺承乐趣对于道义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第九章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在其中顺承跟从、学习优点缺点他们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第十章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逝这,指河水舍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改变•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的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属于个人修养第十二章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并列坚守恳切仁德并列•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分析文义•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是从个人修养上讲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总结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1、“单”变“双”:•学——朋——温——•乐——师——知——•思——见——改——•择——逝——舍——学习朋友温习快乐老师知道思考看见改正选择流逝舍弃•2、语气词:乎———相当于“吗”矣——相当于“了”也——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焉——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3、虚词:之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于1、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对于于我如浮云3、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表承接)(表承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曲肱而枕之•(8)不义而富且贵•(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本文标题:2016新人教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5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