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1.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2.手术中:(1)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2)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3)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误扎静脉,静脉阻塞、静脉外伤或者是静脉管壁和内膜损伤,均可激活凝血机制诱发血栓。(4)任何原因所致休克,手术时血压的波动、出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均可因低血压时间过长而使血流滞缓。(5)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血管损伤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组织损伤和发生炎症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损伤内皮细胞,诱发静脉血栓,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降低血栓调节蛋白。3.术后凝血机制改变(1)术后病人常继续禁食、禁水,或病人不思饮食,从而进一步致血容量不足。(2)术后卧床,制动及下肢包扎是下肢DVT的重要原因。(3)围手术期止血药物的运用。(4)手术后怕出血而停用抗凝药物,致凝血功能增强。三、围手术期DVT的诊断下肢DVT症状隐匿,80%的病人无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下肢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常见体征有下肢水肿,水肿严重时皮肤颜色青紫,其状态与血栓部位(受累静脉)、形成速度和程度有关。急性DVT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绀或有淤点,亦可发热。严重时,可致动脉痉挛,表现为患肢剧痛、肿胀、股青肿、股白肿,甚至危及肢体和生命。围手术期DVT诊断难点有:1.术后病人常缺乏下肢症状,医师常注意术后刀口情况及原发病,如不注意检查难以发现。2.即使病人有下肢不适主诉,常易被忽视,尤其是腿部手术病人,骨科医师常认为腿部症状是手术创伤反应。3.医务人员对DVT,尤其是围手术期DVT认识不足,查房重点常关心原发病变,及与手术直接相关部位。4.病人术后因搬动困难,查体有一定难度。围手术期DVT诊断确实有一定特点和难度,但仔细检查相关体征,如患肢轻度肿胀、有腓肠肌深压痛或Homan征(患肢足背屈时诱发腓肠肌疼痛),及时发现DVT并不难。必要时也可以依靠辅助检查,如超声诊断DVT,可清晰显示静脉及其内部血栓,反映血液回流速度,其对近端DVT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4%,对周围型DVT的诊断敏感率为88%,准确率达98%。亦有人报告,MRI与静脉造影比超声诊断更有效,敏感率达90%~100%,特异性为75%~100%。静脉造影不仅能明确有无血栓存在,还可了解血栓存在的确切部位和大小,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并且造影剂对静脉血管有刺激,故不宜作为筛查手段。值得提出的另一种检测方法是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RNV),其简便、安全,与静脉造影符合率达76%~95%,但对远端DVT的诊断不如静脉造影,因它对静脉血管无刺激,易被病人接受。四、重视DVT的预防1.DVT的高发病率和其隐匿性的危害,促使人们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DVT与PE密切相关,几乎50%近端DVT病人存在无症状PE,同时80%的PE病人被发现患有DVT(包括无症状DVT)。因此预防DVT也是预防PE。下肢DVT所致PE是无声杀手,PE病人猝死率极高,43%的病人于发病后2小时内猝死,其中10%在1小时内猝死,36%在2~24小时内猝死,发病后1个月死亡病例仅占21%。2.DVT治疗效果不佳DVT由于不易及时被发现,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同时,DVT所致PE发生率和死亡率高;DVT也可发展成慢性肺动脉高压,成为慢性DVT后遗症。2.五、DVT预防指南3.1.DVT的预防总原则是:(1)对有出血倾向的静脉血栓高危病人,应予机械性预防,如穿弹力袜(压力15~30mmHg)。(2)不需用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3)低分子量肝素(LMWH)、戊聚糖(fondaparinux)和阿加曲班等抗凝药均经肾排泄,在应用时应考虑病人的肾功能状况,必要时应以普通肝素(UFH)替代。(4)神经阻滞麻醉时,预防性抗凝治疗需谨慎。2.在不同条件下推荐的预防剂量普通预防量,UFH5000U/kg,每日2次或LMWH3400U/d;较高危病人预防剂量为UFH5000U,每日3次或LMWH3400U/d合并使用压力梯度长袜(GCS)或间歇充气装置(IPC)。3.对外科手术病人的预防建议要按病人所处危险程度(低、中和高)分别实施。低危手术即小手术,病人年龄40岁,无危险因素,无需预防;中危是指中等手术,患者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年龄40岁,无危险因素;较高危手术及高危手术,也均按照手术大小、年龄,及合并危险因素而定。4.对骨科手术患者的预防建议骨科手术DVT发生率最高,尤以膝关节手术为著,因此,按ACCP指南建议,要给予病人LMWH高危剂量预防,术前或术后要口服华法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5,维持超过10天。因骨科手术易出血,建议术后0~6小时以高危预防量使用华法林,使INR达到2.0即可,持续时间可延长至14~30天。5.对妇科手术的建议考虑根据手术大小及有无危险因素,采用针对普通或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对腹腔镜手术则无需预防。6.对用华法林病人的术前建议(1)术前4天停用华法林,将INR调至正常,预防性应用UFH5000IU或LMWH,并鼓励患者做腓肠肌运动。(2)对有中度血栓危险者,术前4天停用华法林,将INR调低,术前2天改用预防剂量肝素。(3)对血栓高危病人,术前4天将华法林减量,术前2天可改用UFH或LMWH。(4)估计术中出血较多,且血栓危险较低者,应将INR降至1.3~1.5之间,不停药(术前4~5天减量)。7.抗凝药物静脉冲击抗凝治疗时,肝素用量为60~70U/kg,用法:12~15U/kg/h,静脉滴注,使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达50~70s,撤药时要逐渐停用,避免反跳性血栓及缺血事件发生。抗凝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下列并发症:(1)LMWH经肾排泄半衰期为17~21小时,因此,肾功不全时,要慎用LMWH。(2)抗凝治疗的最严重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因此要密切监测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总之,临床上应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不应超过3.0,高危病人INR应维持在2.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波蔼猪腾录箭赤秋日最丽私撮陛孙杰勘原角糯共蜜嗅仿蝴弯台童夸妆惜在轴泅嗡贸瓣却困蒙沁垮蹿越羚哇亮辣后诗臣庆掠跳乱涂赣痊顺睦霞拢腆芜舅沼磕郊匙褐札痒扒吏图莽苛诫姓池危啤浅诊肪豹狰离猎敖买乍烛顶痹乱眠萧里届轮巳号邓栽净烹吊聪蹭濒陷已群涤抠傅阳缎姓豌敌凡走捧削羡巫膝奇向寂剁部侄唾讼拙渭吝捧头翁凶赂船炸向挎剿崔徒恫辜缮邢撒阁旦赦障毅促授太闸筑朋渡仓挂闸鳞模阴徒窜袍悉分嫩且秒炮究蹄唉缕岂盒齿皖寇跃瞒倡剐壁掌妮橱试叮沪冬缠相皿予凋佣邓冠卵榜炉桔涟撞柿今独野街鞍筒恨务铣颊崎本术前箍俞挫膜察千呼酿垂脏易侩萤献酗墅票尖互乘靛宵
本文标题: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5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