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影视史之中国电影史2
中国电影史“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电影、“新时期”电影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事业进入新时期。新中国电影创作队伍由国统区进步电影工作作者和解放区革命文艺工作者汇合而成新中国电影的几个阶段“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新时期:1976年—1989年90年代以后“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电影的初创(1949-1955)新中国初期电影创作队伍由国统区进步电影工作作者和解放区革命文艺工作者汇合而成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建立,与东北电影制片厂一起成为新中国初期电影拍摄主要基地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起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系统,成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全国2000多个县也先后成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生产机构逐步国有化,电影生产放影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为培养电影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电影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是第一部表现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在战争中进行建设的新影片《中华女儿》(1950)、《白毛女》(1951)、《钢铁战士》(1951)、《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翠冈红旗》等影片和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第一部)都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奖1949年后,中国电影在对旧“影戏”进行改造、受到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朴素影响的强烈质感冲击,并在苏联电影的造型和叙事蒙太奇的影响下,新中国电影开始向多种风格探索,产生了“十七年”第一批优秀影片如郑君里导演的《我们夫妻之间》(1949),是私营电影公司拍摄的对旧“影戏”传统改造的新作王滨、水华导演的《白毛女》(1950)是国营电影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代表作石挥导演的《我这一辈子》(1950年)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北平一个旧警察的普通一生,反映了就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影片成功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具有真实感和地方特色石挥编导的《关连长》(1951年)表现了在解放上海的战前准备和攻坚战斗中,关连长思想水平的提高和为保护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行为。影片采用大量外景镜头和自然光效和旧“影戏”的室内灯光照明风格形成巨大的反差凌子风导演的《中华女儿》成功塑造了八位具有鲜明性格形象的抗联女战士,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和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影片结构自由,剪辑流畅,运用纪录片创作手法强调生活的真实孙瑜编导的《武训传》(1950年,昆仑影片厂拍摄)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武训传》公映后获得热烈反响,先是得到各报刊赞扬,不久即在全国范围展开对影片的批判运动。同时,《我们夫妻之间》、《关连长》等其他民营公司的影片也受到批判。1985年,人民日报发刊登《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文章,被视为《武训传》平反的转折点《武训传》引起了中国民营电影事业发展的巨大波折,不仅结束了民营电影的发展(1952年上海民营影片公司联合组建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翌年正式编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结束了中国民营电影的历史),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对新生的人民电影造成严重的冲击,对电影与政治关系的片面理解以及要求表现“重大题材”的限制,束缚了电影家的手脚“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电影的曲折前行(1956-1960)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将从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2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和发展科学文艺的基本方针,振奋了电影家的创作热情1956-1957年,影片数量增加,艺术质量稳步提高,影片《柳堡的故事》(王苹导演,1957)、《祝福》(桑弧导演,1956)、《新局长到来之前》(吕班导演,1956年)、《渡江侦察记》(汤晓丹导演,1957年)等作品,以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样式的多样性,展示出了新中国电影的初步繁荣景象1957年,文化部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评出69部优秀影片和396为优秀电影工作者如故事片《《南征北战》、《智取华山》、《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永不消逝的电波》、《祖国的花朵》、《母亲》、《羊城暗哨》、《五更寒》、《女篮五号》等;美术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神笔》、《骄傲的将军》;科教片《水土保持》、《淡水养鱼》、培育壮秧》、《桂林山水》、《杉木》等“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电影的曲折前行(1956-1960)1957年“反右派”斗争使得电影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拍摄了许多虚假宣传报道的影片,助长了“浮夸风”随着中央对“大跃进”问题的“纠偏”,电影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引起重视和纠正。1959年是中国新电影事业的繁荣时期,向国庆时周年献礼,拍摄了82部故事片。这些影片题材风格多样,既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特色,及反映了近百年来的民族气概和斗争精神,有反应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较高的统一《林家铺子》(水华导演),根据矛盾小说改编,是“十七年”诸多以名著改编的方式成为银幕经典的创作范例之一。描述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市镇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五朵金花》(王家乙导演)讲述白族青年阿鹏和副社长金花的爱情喜剧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抒情色彩和浓烈的时代气息《聂耳》(郑君里导演,赵丹主演)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音乐传记片,展示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思想情操和艺术才华。影片把人物融合在时代当中,将人物走过的革命道路和艺术道路有机结合起来,显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轨迹。《林则徐》(郑君里,岑范导演,赵丹主演)围绕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成功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形象再现于银幕,展现了鸦片战争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电影的曲折前行(1961-1966)1959年底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和1960年的“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潮”运动,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对电影的发展形成强烈冲击,电影创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禁区,加之国家经济困难,电影生产再次陷入低潮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分别召开会议,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周总理在会议上讲话,严厉批判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进行简单粗暴干预的“左”的思潮。文化部门制定了改善文艺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到建国5周年,形成建国以来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电影发行放映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发行放映单位大量增加,观众人数大量增长;中国的电影工业也具备相当规模,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机构,培养创作、技术和理论研究人才1962年开始,受到政治风向的影响,重表现阶级斗争的影片出现(《千万不要忘记》、《夺印》等1964年,《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不夜城》等影片被打成毒草,责令批判。左倾风潮下,电影创作明显衰退,到文革期间,中国电影完全走向衰微“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电影的曲折前行(1961-1966)61--66年期间的优秀影片故事片《甲午风云》、《李双双》、《革命家庭》、《槐树庄》、《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阿诗玛》、《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红日》、《天山的红花》、《红日》、《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独立大队》、《兵临城下》、《东进序曲》等戏曲片《杨门女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野猪林》、《关汉卿》、《花为媒》等美术片《大闹天宫》(上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多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十七年”电影的创作题材类型对中国近百年革命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如描写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描写共产党革命斗争的《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等;从反面控诉旧社会压迫和剥削制度的,如《白毛女》《祝福》、《我这一辈子》《农奴》等叙事策略采取“个人成长模式”,通过某个人物个体的现身说法,显示革命事业的召唤力量,证明历史的必然规律。如《董存瑞》、《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歌颂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反应当时百业俱兴的生产生活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塑造了一批劳动者、建设者的鲜明形象。如《老兵新传》、《枯木逢春》、《李双双》、《我们村的年轻人》、《五朵金花》等喜剧题材,以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为中国电影史独特创造对官僚主义作风和不良倾向进行批评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歌颂式喜剧,如《今天我休息》;生活小插曲式轻喜剧《五朵金花》等,惊险片,反映建国初期同反动残余势力的斗争如《冰山上的来客》、《羊城暗哨》、《英雄虎胆》等由军警、特务、枪战等情节要素组成叙事,极具观赏性叙事美学特征传统戏剧化叙事风格戏剧化电影叙事,追求戏剧冲突、故事性强,曲折动人;平直发展的线性叙事,通俗易懂;取材贴近生活、影像、配乐、表演等都带有中国民间特征,质朴鲜活呈现诗化叙事风格特征情节相对淡化,以画面精美见长,有意吸收化用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文人画的造型特点,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种面貌代表作品有《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成就最高第二代导演的继续创作第二代导演的艺术生命力,在建国后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呈现萎缩之势,坚持在“十七年”中进行创作的“第二代”导演主要有史东山、郑君里、桑弧、汤晓丹等史东山改变和导演的《新儿女英雄传》获得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中的“最佳导演奖”,是中国导演在国际影坛获奖的第一人郑君里50年代导演的《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等影片有着中华民族水墨画般的意蕴,尤其是两部传记片,达到当时很高的传记人物创作水平的高峰桑弧导演了《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满人间》。影片《祝福》结构严谨,笔触深沉,既保持了鲁迅作品中的冷峻、凝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又突出了电影的特点,如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以视觉形象为主简洁明了地揭示人物性格等。影片获得1957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奖汤晓丹解放后成就最突出的是革命军事题材的影片,代表作有《南征北战》(与成荫联合执导)、《红日》、《渡江侦察记》、《水手长的故事》等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是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第三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三代导演成荫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其作品具有史诗性、政治性和质朴、明快、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的特点。代表作品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等水华从影后只拍摄七部电影。他的作品以内涵丰富、思想丰富、意境隽永、手法细腻、风格质朴而受到好评与业界推崇。在《白毛女》中将电影和歌剧两个美学倾向迥异的艺术形
本文标题:影视史之中国电影史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9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