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团队激励与沟通第5章
1第5章我国古、近代的激励观21.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的激励观做全面阐述与评价2.从现代企业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企业家开创的民主精神与东亚精神作出评述3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关激励的理论极为丰富,其中既包括宏观激励理论、思想与方法,也包括微观激励理论思想与方法。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欲以激励应候”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5.1我国古代的激励观4当今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十分重视研究和汲取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量引用我国古籍中的有关管理论述。日本企业家特别注意在我国古籍中学习有关管理思想。5承先才能启后,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此,我们要善于挖掘、研究我国古代管理理论中的激励观,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现代激励理论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充分发挥我国历史优势,使之为管理现代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6宏观激励观:凡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调动民众积极性的观点,统称为宏观激励观。如“义利”、“惠民”、“富民”、“教民”等激励观与相应措施7微观激励观:凡主张通过具体的物质与精神等相应措施而调动民众积极性的观点,统称为微观激励观。如“功利观”、“同利、诚信、公平”的激励原则与奖惩观等。85.1.1传统的宏观激励观1.孔子的“义利”与“惠民”激励观(1)见利思义肯定所有的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欲望“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另一方面,更强调以“礼仪”制约“利”的重要性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9(2)惠民观为政首先应考虑施恩惠与人民,使人民过上安逸富裕的生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治理国事者必须懂得什么是“义”,推恩施惠于民;而庶民百姓则只能明白如何产生“利”和分享“利”。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102.孟子的爱民、富民、教民及性善说激励观1)爱民、富民、教民孟子提出的宏观管理目标是要施仁政,把“仁”放在首位,要先义而后利,要讲国家的大利。他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四海:指天下社稷:指国家11仁政的主要内容为:以德服人;民为贵,与民同乐;省刑罚。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213爱民,指“与民同乐”;富民,指“菽(shu)粟(su)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乎?”;教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德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42)性善说:人先天的具有仁、义、礼、智“四德”的萌芽,所以人性没有不善的。153.荀子的性恶说及其激励观:认为“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而不是后天习染的,“凡性者,天之就也。”“是人之所生而有之,是无待而然者也。”人生下来都有求生的欲望、享受的欲望,“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目欲慕色,耳欲慕声,口欲慕味,鼻欲慕臭,心欲慕佚,此五慕者,人情之所不免也。165.1.2中国传统管理中的微观激励观1.管子的功利主义激励观管子是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他提出的功利观,是主张利益为人之本性的利益观。管子认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171)激励原则:①舍己以上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一定要保证与总体方向一致。这里的“上”指封建统治者的号令。181)激励原则:②和指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统一、同心上下不和,虽安必危191)激励原则:③同利、诚信、公平。“同利”就是要使人们的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大家看到个人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能在激励人们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完成整体的目标。“诚信”即言必信,行必果“公平”即使人们得到的利益与作出的贡献直接挂钩202)赏罚激励观:“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①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合理需要,限制不合理需要;②行使公平;赏罚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行使得是否公平;③掌握“度”。213)激励权变观:管子的激励理论贯穿随机应变的权变思想。他认为,具体的激励方法很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哪种方法,并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全靠领导者根据自己对情况的判断,相机行事。“古之所谓明君者”“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222.孙子、孙膑的激励观(1)奖惩要形成一个制度,并有正确的原则“赏罚孰明”,“不维其人”,“不何(阿)外辰”。只论功过行赏罚,不论其人亲疏贵贱,不屈从外来的权威。23(2)注重物质奖励及选择有效的激励方法“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24(3)注重精神奖励将“治气”作为重要的精神奖励手段。“故杀敌者,怒也。”25孙武练兵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他们都著有举世闻名的兵书,但原著都已失传。曹操根据孙武的兵书写成了《孙子兵法》,后人根据孙膑的兵法写成了《三十六计》,这两本兵书流传至今。许多外国军事院校都选用这两本书做教材。孙武出身在春秋末期楚国贵族之家,他爷爷是楚国的高级将领,他受爷爷的影响,渴望在战场运筹帷幄,克敌制胜,以成就一番事业。当时楚国国内不和,矛盾重重,孙武观察各国局势,决定去吴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孙武把多年的思考写成了兵法十三篇,进献给吴王阖闾,以求吴王赏识自己。吴王看了孙武的兵法很高兴。但又怕孙武实际能力不行,就想考考孙武。吴王叫来了后宫的宫女,分成两个队,分别由吴王两个宠爱的美姬担任队长。叫孙武去训练。这分明是在为难孙武。26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要求一切行动,以鼓声为准。他问道:“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军法,要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自己的爱姬,马上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接替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请吴王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怒气消散,拜孙武为将军。27思考:1.孙武主动争取机会。2.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要求一切行动,以鼓声为准。他问道:“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3.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军法,要斩两位队长。4.吴王怒气消散,拜孙武为将军。285.1.3先秦老子的人性与需要思想1.人性思想先秦道家认为,朴素是人的本性。老子说:“见素抱朴(xiànsùbàopǔ),少私寡欲”“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持守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心、抑制欲望”295.1.3先秦老子的人性与需要思想“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绝学无忧”的真正意思是:把学问做透了,就不会再有忧虑不决的事情了。其中“绝”在古代是个动词,意思是把...做透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汉语“不要”的表面意思。绝学无忧通俗说:就是原始人思想简单最快乐,人之所以忧,只因知道的太多,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不去寻根至底的探究,知道的少,所需要担心的事儿就少.从现在观点看,是一种逃避社会的方法,不足可取。30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名誉地位?读一读老子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慧语,体味一下他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使人醉之复醒。31(1)“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的地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提出,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而不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平安。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32(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个人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332.需要思想先秦道家重视满足人合理的需要。老子认为:治国者要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345.1.4《吕氏春秋》中的激励思想天地之间有杀生者来杀戮万物,谁要代替杀生者主持杀戮,就好像不会手艺的人代替木匠砍斫(zhuo)木头,就必定会砍伤自己的手。①领导不能没有威严②专恃(shì)威势刑法会产生不利影响③有爱有威、有赏有罚④赏与罚在使用上应多赏少罚,“宁过而赏淫人,勿过而刑君子。”355.1.5汉魏时期道家的激励思想1.《淮南子》与《太平经》中的人性与需要思想主张“淳朴无邪”的人性论,指出“人之性无邪”重视解决“三急”、“三实”问题36何谓“三急”,指人的饮食、男女、衣服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太平经》说:“天下大急有二,小急有一……不饮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如男女不相得,便绝无后世,二大急也……天道有寒热,不自障隐,半伤杀人……此名为半急也。37圣人守本而不失三急,也叫守三实。《太平经》指出:确保人民的基本需要是实现“致太平”管理目标的根本条件,“是故古者圣人守三实,治致太平,得天心而长吉,竟天年”这也说明三种最急迫的需要也是人的最实际的基本需要。38《太平经》认为,在这些基本需要之外,人的其他需要都是“不急”之物,追求这些要求的满足会带来祸害。392.《淮南子》与《太平经》中的赏罚激励把奖赏和惩罚作为激励的有效手段:(1)以国家利益为重是行使赏罚的出发点(2)按照实际行为表现和法度规矩实施赏罚(3)奖励要合乎情形,名副其实403.利民激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41利民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给下属谋福利,避免对其伤害,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运用利民激励?一是管理者对自己的行为要谨慎。因为,对下属一人做了有利的事情,会感召众人;对一个人做了有害的事情,会挫伤众人的积极性。42《主术训》说:“故义者,非能便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风;暴者,非尽害海内之众者,害一人而天下离叛。”434.情感激励通过真诚之情去激励下属,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齐俗训》:“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行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谁推之者!”445.强化激励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之巩固和发扬光大,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
本文标题:团队激励与沟通第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