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是中学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二是考查的重点是文言虚词在上下文中的用法还有意义,三是考查的能力层次为理解。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题型都是选择题目,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3分。考查方式: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考查的重点:1.疑问代词①大王来何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⑴作宾语,什么,哪里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⑶作定语,什么、为什么二、何★★★★2.副词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固定结构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何以战?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⑴程度副词,多么。【何如】怎么样,怎样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何以】拿什么、凭什么【无何】不久,没多久。索引1.助词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⑴表疑问语气。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三、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①危乎高哉!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2.用作介词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索引1.作副词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⑵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四、乃★★★★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作代词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家祭无忘告乃翁。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⑴你,你的。⑵他们的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索引1.作连词。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⑴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六、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⑵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译为:尚且,况且,还。①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⑷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⑶转折关系,然而,但是2.作副词①不出,火且尽。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③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将,将要,将近。暂且,姑且。3.固定结构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索引1.作代词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作副词①关山度若飞。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③若望仆不相师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七、若★★★☆3.作连词①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4.作助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地”。5.固定结构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之意。索引八、所★★☆1.作助词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②杳不知其所之也。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⑴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是吾剑之所从坠。(所顺着掉下去的地方)⑵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方法或工具、条件、原因等。译为:……地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⑶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译为“上下、左右”2.固定结构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所谓】所说的。【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索引1.副词(表判断,译为“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2.作介词(wèi)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⑴表被动,可跟“所”构成“为所”、“为……所”的被动结构,译为“被”。⑵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九、为★★★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①公为我献之。②为君翻作《琵琶行》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⑶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为“替”、“给”等。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同”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作语气助词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⑹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等。读wěi,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么”、“吗”。索引1.作兼词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③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译为: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2.作代词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⑴作第三人称,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十、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会往哪儿去呢?⑵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3.作副词①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怎”。4.作助词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①或师焉,或否焉……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⑴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⑵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⑶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索引1.句末语气词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④谁得而族灭也?⑤不足为外人道也。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表判断表陈述或解释表感叹表疑问或反诘表祈使、命令十一、也★★索引1.作介词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把”。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十二、以★★★★★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以促织富。③而吾以捕蛇独存。④仆以口语遭此横祸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⑸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2.作连词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②作《师说》以贻之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①樊哙侧其盾以撞。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以啮人,无御之者。②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吕氏春秋》)①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②戎众以无义。(《公羊传》)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⑹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⑺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4.固定结构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作副词(相当于“已
本文标题: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1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