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外国电影史细节整理(二)
外国电影史细节整理(二)第二章“二战”前的欧洲电影第一节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背景:反抗好莱坞电影文化入侵和一战带来的西方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电影艺术中心从美国转移到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2概况: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辐射欧洲;主要流派:印象主义(法)、表现主义(法德)、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3特征:反对商业电影;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反传统,个性抒发,表现心理现实。4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电影——视觉的艺术》爱浦斯坦《电影,你好!》《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冈斯《影像的时代来到了》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莱谢尔《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物》代表影片:《西班牙的节日》《一条安达鲁狗》《机器的舞蹈》《幕间休息》《卡里加里博士》5艺术主张:①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电影诗”的境界,排斥真实、理性;③描写梦幻的世界;④万物有灵论(表现物胜于表现人),排斥含义和逻辑。第二节法国电影一、印象派(一)印象派(概况)1“第一个先锋派”:20世纪20年代,最先体现先锋主义创作意图,。2特征:①受印象主义画派影响,把光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②注重人物主观性的传达、情感的表现、氛围的创造,不注重叙述情节;③追求造型美、新颖的拍摄角度和新奇的视觉效果;④摄影技巧的突破⑤节奏型的剪辑展现电影心理叙事3代表人物及作品: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微笑的布德夫人》,爱浦斯坦的《忠诚的心》、马塞尔•莱皮埃的《黄金国》、阿贝尔•冈斯的《车轮》4意义与局限:①探索画面形象和影片节奏,丰富电影语言;②促进蒙太奇理论和技巧的发展;③(对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的描写)增强并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范围;④过于标新立异,追求反常效果,忽视理性,曲高和寡。(二)路易·德吕克1法国20年代先锋派领袖2艺术主张:①认同“第七艺术”宣言,并申明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商业;②“让法国电影成为法国的电影,让法国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③推崇美国影片,主张兼顾影片的艺术性和观众的欣赏水平。3主要作品:《西班牙的节日》(1919,由杜拉克导演)、《黑烟》(1920,与格瓦发联合编导)、《美国人》、《沉默》、《狂热》、《流浪女》、《水灾》4理论著作:《上镜头性》二、超现实主义1特征:①继续达达主义对传统艺术的攻击,组织有序的运动;②混合梦与现实,追求一种绝对现实和超现实;③认为逻辑思维压抑无意识,呼应弗洛伊德有关的精神分析主张。2主张:①追求自由生活方式,崇尚联想和自由恋爱,嘲讽资产阶级;②打破因果规则等理性思维。3代表作: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1927);加斯东·拉韦尔拍摄的《珍珠项链》(1929);曼·雷伊的《海之星》(1929)。三、诗意现实主义1背景:①好莱坞电影入侵和本国电影生产力低下;②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③亟待在生活困境寻找生命的亮色和生存的诗意。2概况:法国30年代一种创作倾向;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继承印象派和先锋派的创新精神;抒情性(诗意)和现实性的结合。3创作特征:①多以下层人民生活为题材,富有情感地描写普通人遭遇,表现人物心理活动;②多数是悲剧,真实背景,诗情画意③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④演员表演朴实自然。4阶段及代表人物:过渡期、乐观主义时期、“黑色时期”5代表人物:雷内·克莱尔(诗意现实主义的开路先锋):《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让·维果:《尼斯印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驳船亚特兰特号》让·雷诺阿:《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幻灭》马赛尔·卡尔内(黑色时期代表人物):《雾码头》《北方旅店》《天色破晓》叙利恩·杜维威尔:《同心协力》《逃犯贝贝》6评价:①更新“现实”观念,表达“本质意义的”真理;②精神镜头的确立和使用,形成系统电影语法,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和“电影本体论”奠定基础;③发挥了电影中的文学力量。7局限:①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②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让·雷诺阿(现实主义大师)1概况:诗意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体现者,前期创作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受苏联现实主义精神影响被认为是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2艺术主张:表演上,在画面呆的时间越长,越具有真实性;人物的出入场,不必切,而是在镜头移动中自由出入3贡献:①确定世界电影的写实主义传统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②有声电影史上最早采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变焦镜头,无声电影转向奥森·威尔斯的现代电影进程中最重要一环,现代电影思想的奠基者;③长镜头、景深镜头实践实证了巴赞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④影响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⑤人文主义立场和左倾倾向成为电影界传统延续至今。第三节德国电影一、表现主义电影1概况:1919年—1924年,德国,一个将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影片创作上的电影流派。2主张:把创作者本人的内心骚动情绪外射到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它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去寻找素材,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表达出人物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映现战败后德意志民族的社会心理状态。3特征:①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夸张,在摄影、照明等视觉形式上大胆尝试;②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化反证社会现实;③相对于其他先锋派,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对社会的强烈批判性。4重要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弗立茨·朗格《三生记》威格纳《泥人哥连》5影响:促进美国恐怖片类型和40-50年代的“黑色电影”的形成和发展。二、室内剧电影1缘起:20世纪年代20年代,与表现主义相对,源于先锋戏剧。2特征:①数量少,但几乎部部经典。②故事情节、社会环境、拍摄场景简单,集中于“寓言式的人物”的心理刻画和中心事件,遵循“三一律”。③体现德国中产阶级的悲观思想,开创德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方向。3局限:依靠摄影棚内搭置的布景拍摄,表现手法上仍受表现主义的影响。4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尔·梅育编剧“室内剧”三部曲电影:《碎片》《后楼梯》《除夕夜》和高峰及终结之作《最卑贱的人》。三、“街道电影”1定义:室内剧电影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影片。2特征:脱离封闭影棚,以街道为背景,反映下层平民生活;感兴趣的是时代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不使用摄影棚,是趋向社会现实,而不是趋向人物内心;使用移动摄影,是作为表现社会的客观手段,而不是人为的主观经验。3代表作:《杂耍场》《街头惨剧》《柏林的贫民窟》《没有欢乐的街》4评价:表现社会现实,直接、不尚虚构和客观风格,简练的演技和真实布景;摒弃表现主义的疯狂,打破室内剧的促狭,反映了德国电影在无声电影末期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努力。第四节苏联电影一、蒙太奇学派(一)“库里肖夫效应”1苏联电影导演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的作的一项实验,实验由普多金具体操作。2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3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4他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5他提出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二)苏联蒙太奇学派1概况: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受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2主张: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3贡献:代表性理论“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4评价: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30年代,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三)爱森斯坦1概况: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库里肖夫理论最伟大的实践者,最伟大的蒙太奇电影理论家,被公认最具影响力、最伟大的电影大师,有“电影沙皇”的美誉。2理论著作:《杂耍蒙太奇》1922《电影感》《电影形式》3代表作:“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①第一部《罢工》首次使用“杂耍蒙太奇”“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影片”纪实风格②《战舰波将金》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理性电影时期(1924——1929):③《十月》首次理性电影的尝试④《总路线》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影片⑤第一部有声电影《墨西哥万岁》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一次在电影中运用交响曲式的声画蒙太奇对位“冰湖大战”⑦《伊凡雷帝》4主张:①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两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②蒙太奇就是镜头内部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③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④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5贡献:①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将他的蒙太奇原则确定为碰撞、冲突和对比。②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如《电影感》《电影感》《电影形式》等构成了苏俄蒙太奇理论的精华。(四)理性电影1缘起:S.M.爱森斯坦1927年拍摄《十月》时使用的一个概念2主张:提出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作用于观众的理性──思想意识的问题;旧的美学框架已经显得狭窄,艺术应当接近科学,克服资产阶级艺术的二元论──即艺术与科学分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分离的状态,才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艺术意识。3实践:《战舰波将金号》(五)电影眼睛派1概况: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1919年。2艺术主张:①否定故事影片,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摄影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地纪录生活实景。②倡导电影工作者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即采用实景拍摄,甚至偷拍和强拍,反对剧本、调度、演员和摄影棚。③强调将拍摄素材以选择、剪接、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特定的含义,从而引导观众达到特定的思想结论,不反对蒙太奇。3作品:《电影真理报》《带摄影机的人》4贡献:①电影眼睛派推动了纪录片的发展,成为纪录片的鼻祖。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②促使人们注意到蒙太奇的重要性。(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按不同历史阶段)1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和30年代初的形成时期背景:十月革命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特征:①集中在对蒙太奇的研究,但过分夸大了蒙太奇的作用,导致“蒙太奇就是一切”的错误结论;②以描写革命群众运动的英雄史诗样式为主。重要作品:《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圣彼得堡的节日》《兵工厂》《土地》23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和第一次高涨时期特征:苏联电影学派成熟期的开始,塑造了极富有典型性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正面英雄形象,如《夏伯阳》;开始出现了不同创作风格和倾向的论争,如“诗电影”和“散文电影”“大主题”和“小主题”等。重要作品:《夏伯阳》《列宁在十月》3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衰退和停滞时期背景: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个人迷信和“无冲突论”;电影产业生产力低下。特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变成僵死的公式,题材狭隘,内容雷同,风格单一
本文标题:外国电影史细节整理(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0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