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专项对点练33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时间:30分钟分值:33分)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1)确定技巧:。(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①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②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暗浦风起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③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诗人目睹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这两联诗描写的环境:。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借景抒情(2)①远近结合②视听结合③虚实结合(3)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归乡之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自主尝试:①借景抒情。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②远近结合。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③视听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④虚实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二、对点练2.(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D[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哪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诗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归来,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3.(2019·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龙阳县歌①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D.本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B[B项,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练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实则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C[C项,“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错误。由第二句“系舟岳阳城下树”可知,此时诗人的船是停着的,故应为“唱歌人驾着轻舟离去了”。这里属于人物判断错误,选项明显将诗人和轻舟中的人混为一谈了。]★(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以及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古诗描写音乐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诗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声美妙,“听不尽”借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中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美妙的诗句。[答案]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渔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教师备选](2019·东北三省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9分)出关①吴兆骞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敢望馀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bìlì):军中乐器。③黄龙:边塞名,借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朝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C.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相信自己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D.第四句写作者因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双亲的情感。C[C项,“相信自己一定”错,“敢”是“岂敢”之意,是不敢奢望能回到故乡。]★(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①对比: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虚实: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仅答出情景关系,酌情给分)②用典: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
本文标题: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3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