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指导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期末复习指导上海市黄浦学校物理组陈卫国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迎考。如何有效进行物理的期末复习,并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要努力、刻苦,还要应用科学的复习方法,讲究复习策略,下面谈一下笔者的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重视基础,聚焦课本,全面梳理物理知识。复习时要克服重课外习题,轻基础知识的倾向。首先是聚焦课本,重视基础知识,阅读力求全复盖,仔细查漏补缺。对已学的基本概念、规律进行归纳梳理。通过填表格来比较分析前后知识的不同之处,挖掘内在联系。譬如,在复习“凸透镜”时可与“凹透镜”作比较(见表一);还可以通过画知识结构图,力求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形成知识链有机的储存在大脑中,又如在复习《声》一章时可以形成以下细化的结构图(见概念图)不仅可以把握各知识点的位置和层次,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领会到物理学的实质。上述方法同学们不妨一试。填表一: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焦成像特点概念梳理:一、二、注重物理实验,认识重要的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理学的基础是实验,通过观察并认识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首先,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往往通过物理情景—图像(包括文字信息)来呈现,针对情景所揭示的现象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既可加深概念、规律的理解,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伴随的研究方法。下面举一些例子来分析:例题1如图1所示,用小锤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说明.分析:小锤敲击右边的音叉,音叉向左振动时压缩左边的空气使两音叉间空气变密,音叉向右振动时压缩右边的空气使两音叉间空气变稀疏,音叉不断左右振动时,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声波作用于左边音叉又引起右边音叉的振动,把塑料球弹起.答案:声音能在介质(空气)中传播.图1图2例题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图2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和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析:此实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设法找到象的位置,具体的做法蜡烛在镜后移动,直到点燃的蜡烛与镜前蜡烛的像重合,然后作记录.最后根据记录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答案:(1)便于找到并画出像的位置.(2)不能因为进行了两次实验,一次相等,另一次不相等.(3)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每个表面分别成一个像.例题3找一根钢条,将它的下端固定起来,如图3(a)、(b)所示,用手指以较小和较大的两个力推钢片;再按图3(c)所示从右边推钢片;最后如图5(d)所示,把手指到钢片中下部用力推.观察前后钢片的形变情况讲行猜想和和探究.图3(1)猜一猜:图中钢片弯曲程度最大,图中的钢片弯曲程度最小.(2)探究图(a)、(b)的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3)探究图(a)、(c)的现象得出结论.(4)探究图(a)、(d)的现象得出结论分析:本题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a)与(b)比较,两个力的方向相同,作用点相同,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a)与(c)比较,两个力大小相同,作用点相同,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a)向右弯曲,(c)向左弯曲;(a)与(d)比较,两个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a)的形变比(d)大.答案:(1)(b),(d)(2)与力的大小有关.(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4)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第三,对实验数据表进行综合分析及归纳得出结论。也是实验考试题的形式之一:此类题目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可循的解题方法。首先,要仔细审题(看清第一句话):明确实验探究的内容(目的)是什么,其次,要联系现象分析数据,根据实验采用的控制变量法,找出影响研究物理量的相关因素;得出研究的物理量与某因素有关还是无关的结论(初步结论);定性研究,根据现象与数据的变化,得出某因素与研究的物理量之间有没有“甲随着乙的增大而增大或者甲随着乙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定量研究,根据现象和数据的倍数关系,得出研究对象与某因素成正比或反比的结论。最后,对数据采用实验归纳的方法进行处理,找出实验揭示的规律和结论,结论的表述要合理完整。如:例题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表中.第1小组第2小组凸透镜焦距/cm1414141416161616物体到凸透镜距离/cm2030406020304060像到凸透镜距离/cm4726221880342722像的正倒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答案:①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②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距相同时,透镜焦距越大,像离透镜越远;③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的像.三、突出重点和难点,专项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期主要学习了测量、声音、光、机械运动、力的有关知识,在复习时要吃透各章的重点知识,并能应用这些重点专项训练,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能提高复习效果。下面一组典型问题的解析:1、测量、估测例题1在测量木块的长度时,图4所示各种方法中正确的是()。分析:A物体左端没有对零;B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垂直;D被测物体未与刻度线紧贴。图4答案(C)2、响度、音调、音色例题2:如图5,先将吸管的一端压扁后,按图示方法剪去两角,再将这端放入口中,并用剪刀将吸管的另一端逐渐剪短。仔细分辨吹出声音。这是研究声音的()A.音色与长度的关系B.响度与长度的关系C.音调与长度的关系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分析:用剪刀将吸管的另一端逐渐剪短,发声体结构-长度发生了变化,音调与长度有关。图5答案(C)3、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题3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6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图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图6分析:由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论往往会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答案:(C)4、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例题42003年元月26日,50多年来首架飞临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飞经香港在上海浦东机场着陆后,载运200多名台商及眷属从上海经香港返回台北,如图7所示.如果飞机的平均速度为500km/h,香港至台北760km,香港至上海1140km,问:(1)飞机从上海飞经香港回到台北至少需时间多少小时?(2)如果台湾当局同意直航,飞机从上海直飞台北,可节约时间2h42min,问上海至台北直线距离约为多少千米?图7分析:要求飞机从上海飞经香港到台北的时间,利用公式t=s/v,先求总路程s=s1+s2=760km+1140km=1900km,即可求时间.要求上海至台北直线距离,必须求出上海至台北的时间,这个时间等于从上海至香港再到台北总时间减去可节约时间,再运用公式s=vt求解.解答:(1)飞机从上海经香港回到台北:总路程s=1140km+760km=1900km,所需时间t=s/v=1900km/500km/h=3.8h;(2)上海直达台北所需时间t2=3.8h-2.7h=1.1h,距离为s2=vt2=500km/h×1.1h=550km.答案:(1)所需时间为3.8h;(2)上海至台北直线距离为550km.本题主要考查s=s/t及其变形公式的灵活运用,理解“节约时间”的含义,运用公式时v、s、t应一一对应.5、路程-时间图象例题5如图8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在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信息一:他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信息二:;信息三:.本题要求根据图线获得合理的信息.要求明确图像中横坐标表示时间量,纵坐标表示路程量,图线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表示速度,图线左端表示运动的起点,右端表示运动的终点.从图线可以看出,他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骑车者和跑步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都是200m,骑车者用时15s,跑步者用时25s,骑车者的速度大.图8答案:两者运动的路程相等;骑车者速度较大.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利用图像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6、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例题6: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时,若保持入射方向不变,要使入射线与反射线成60。,镜面应转动多少度?解析: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镜面上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重合,反射角、入射角均为O。.若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成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将入射线与反射线的夹角平分,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反射角与人射角均为30。,图9由此可说明镜面转过30。.如图9所示,镜面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的结果是一样的.此题中若不画图很难说清角度的问题,画出图则一目了然,画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这也是研究问题常借助的一种方法.7、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例题7如图10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图10分析:筷子斜插入水中,水中部分的筷子看上去在界面处“折断”,并且向上偏折.这是因为水中筷子B点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就觉得这些光线是从它的反向延长线B’发出的,B’是B的虚像,B’在B点上方(如图11),水中筷子各点情形与B点一样.故我们看上去与图D中情形一样.图11答案:D.8、力、力的作用效果例题8“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生动地体现这一规律的卡通图是图12中的()图12分析:A、图体现脚给球一个力,球由静止变为运动,B、图体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C、图表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D、图体现人给墙一个力,人也受到墙施加的力的作用,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D)说明:本题考查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哪些图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哪些体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重力、力的平衡。例题9:一只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受到的支持力都是茶杯受的力,应是一对平衡力;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则既不是一对平衡力,也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C)正确.10、惯性、惯性定律例题10、如图13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m2的两球(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若不考虑其他阻力,且小车足够长时,则两个小球()图13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因为不知小车的运动方向分析:车上的两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它们在水平方向上,仍没有力的作用,两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物体之间相对静止,所以一定不会相碰.答案:(C)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如图14所示的是天平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时出现的两种情况,要使天平横梁达到水平平
本文标题: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