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的体现及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生态思想的体现与启示2013.11.211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两种理论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生态思想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生态思想的体现4以丽江为例5对当今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等级:王城—诸侯城—都第一级:“王城”,即奴隶制王国的首都;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国都;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道路规制: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总结:1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2礼制秩序:左祖右社、前朝后市3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4井田方格网系统式的规划方法。1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两种理论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1.1.1《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复原想象图图片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1)城市职能强调城市发展经济的职能:《治国》中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在《牧民》中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权修》中指出“国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民,民之守在粟”。城市职能由“筑城以卫君”转化为“城以盛民”。(2)城市分级《乘马》中提出“千室之都,万室之国”的新概念,主张按城市人口的多寡作为分级标准。(3)城市分布密度《乘马》中指出:“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二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这就是说,在土地肥沃的地区,耕地产量高,可以供养较多城市的人口,故城市分布密度可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宜小。《八观》:“夫国城大而田野浅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城”。:“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则去山泽可矣”。(4)城市选址《乘马》中:“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度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1.1.2《管子》——以记录管子的言行、总结继承管子的营国思想为源起和主脉,并汇集有春秋以来的各种思潮。(5)城市型制《乘马》中提出了“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见解,强调城市型制应充分结合地利条件,务必视地形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6)城市布局《大匡》中提出城市的组织要“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功能分区)。《小匡》中进一步阐述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的按职业作为分区依据的城市布局思想。宫城的布局:管仲认为应居中而处,故在《度地》中指出“天子择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7)城市防洪《度地》中将城市所面对的自然灾害归为五种,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瘟疫),一害也;虫,一害也。”并进一步指出“五害之属,水最为大”。因此重点论述了在城市营建当中如何防治水害。《乘马》中指出“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其次要建设好城市的堤防和沟渠排水系统,他在《小匡》中提到要“渠弥于沟诸”,在《度地》中又说“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水四道”。为加固堤防可以“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水决”.1.1.2《管子》1.3《管子》与《周礼》营国思想内容比较表格来源:苏畅,周玄星.《管子》与《周礼》营国思想比较明南京图片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生态思想2.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道家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1.1发展概况:先秦:庄子的“顺天”思想:“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荀子的“制天”:“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利用自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西汉时期: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天论》上),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提出过“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实质: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2.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2.1.2“天人合一”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法天象地”的城市布局手法法天象地:指人间的山河大地总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对应如:在天为帝座星宫,那么在地就为帝王都城;天有三垣九野、地即以墙垣营建城郭,并分地域为九洲.古人用帝王、百宫和宫室、天地、人物等名称来表示空中星宿。将天空星座分为中、东、南、西、北五部分,称为五宫。中央是中宫,包括三垣:其中上为太微垣,其“天枢”为紫微星,即北极星周围“对应地上的黄河中下游关中、洛阳一带,因此历史上两地建都历史最为悠久。下垣为天市垣,即房、心、屋、箕等星。三垣中紫微垣作为天空的中心,是天帝所居之所。因此,人间就把帝王的居所称为紫微宫、紫禁城。最早使用“法天象地”进行城市布局的是吴国宰相伍子胥。《吴越春秋》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所谓“相土尝水”,即考察城址周围的山川地理环境,看土质是否坚实,水质是否洁净。天人合一与汉长安城斗城格局:关于西汉长安城型制的描述,《三辅黄图》中记述道:“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南城墙安门位置的凸出处为天漩西南建章宫北城墙东西两个拐点正好为开阳、摇光之所在城墙西北曲折部分的拐点为太子、勾陈所在,天矶、天枢与北极星三点一线,正好由东城墙与之对应各星辰的连线,正好与与城门相接的八条大道的连线相同,甚至大小比例也符合。天人合一与隋唐长安宫殿的布局:宫城布置于北部正中,并以北极星来对应宫城中心的太极殿,视为天下之中,皇城内的百官衙署象征围绕北极星的星垣,外郭城象征向北拱卫的其他群星。太极、两仪殿的命名也有深刻的含义,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宫殿称太极、两仪,即是说宫城是全宇宙的中心。坊的排列组合:13排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等。每行坊有九排象征着《周礼》中的“王城九速”之制。2.2风水理论2.2.1认识风水风水一词最早源自郭璞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亡,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学是一门堪舆学,“堪天道,舆地道”,也是天地环境学。风水是中国文化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方式,一种景观认知模式,包括对环境的解释系统、趋吉避凶的控制和操作系统。(俞孔坚)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风水地的构成:即龙、穴、砂、水、向五大因子,又称“地理五诀”。(1)“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或者大江大河。是风水地的靠山,或称镇山。(2)“穴”,是指风水地中所谓的“生气”出露之处,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的地方,是阴阳之气结合得最好的场所。因此,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选址,均很强调“生气”之穴的选择。(3)“砂”的由来,反映着山之群体观念。事实上,在风水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别尊崇、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砂的作用是捍水挡风。它又分几个部分,有专用名称,穴前面有朝山、案山,穴后面有乐山,紧贴穴身左右的砂叫做龙山和虎山。(4)“水”,聚气,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最能聚气的水被认为是呈环抱状的水。(5)“向”,即方向、朝向。由于中国处在北半球的地理位置,所以,理想的风水地的朝向是坐北朝南,或称“负阴抱阳”。综合以上各要素而得到的风水地的空间模式: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作靠山即镇山,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作朝案;左右两侧有砂山作护卫,中间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共同构成一个三面有屏障护卫、前方略显开敞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2.2.2风水中的生态内容风——空气流动而成风。“气遇风则散”,这里的风为强风、烈风、大风、冷风;“风为送气之媒”,此处所指则为微风、和风、暖风。因而风水学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得微风,就是所谓的“藏风”。藏风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聚气”——保持小环境(或气场)的生气不受散失。因为生气是化生万物的根本。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来看:冬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所以在北方黄土平原等广大地域,人们便挖窑洞而居,或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创造了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夏季,东南部地区所形成的高温多雨的气候以及台风的肆虐,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山坡台地有利于防洪,减少危险,能提供较安全的居住地,并且生产发展了具有一定防风、防潮、防洪的干栏式和穿斗式建筑。水——在风水学中,水是生气的体现。“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水最容易吸收微波,“气”遇水则界,水收拢了宇宙之气的缘故。弯曲的河流是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如图)。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好坏,所以风水学中强调的“得水”不仅在水流形状要求弯曲环抱,有利于聚气,而且水质上也要求色碧、味甘、气香,这样才有助于优美自然环境的形成。最佳风水模式风水的环境模式主要是环境内部的土壤、植被、空气、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相互协调,以达到“气”的统一。最佳的聚落环境——“风水宝地”:古人发现将住房建在河流的北边,山坡的南边,住宅可接纳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这既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有可引水浇灌庄稼。如左右再有山丘围护,易守难攻,环境则更理想(图3)。基址背后的山峦可作冬季北来的寒风的屏障;面水可以接纳夏季南来的凉风,争取良好的日照条件,并可取得生活、生产的用水方便条件,灌溉庄稼;缓坡可避免洪涝之灾;左右围护,植被茂密,形成的封闭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在战乱年代还是难攻易守的地形。总之,这种地形环境符合中国的自然大气候,并依据当地的具体小气候和地形而选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择地模式。风水宝地的生态条件图片来源: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风水宝地”模式2.2.3风水与古代城市选址(1)聚落和城市选址:山环水抱山的选择是对周边环境的考虑,而水的选择,是对小气候的考虑,因此只有二者同时满足要求才是风水宝地的最佳选择。(2)城市中心选址风水学认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高水为阳,历代皇帝宫殿皆崇阳,意在利于大治,城市行政中心,为全城的治理为本,应在于地势高爽之处。例:北京城之风水西部的西山——太行山脉北部军都山——燕山山脉桑干河、洋河汇聚成永定河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格局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生态思想的体现3.1大中尺度上,“择地而居、趋利避害”我国处于地球上最大的大洋与大陆之间,从西向东的阶梯状地貌格局,决定了大区域尺度上的气象与气候条件,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如成都、苏州等,其街道走向趋向于盛行风向的方向。左图:成都主导风向与城市道路走向的关系右图:苏州主导风向与城市道路走向的关系图片来源:林文棋.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及启示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生态思想的体现3.1大中尺度上,“择地而居、趋利避害”在城市的选址上,比较经典的论述,如《管子·度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土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管子·乘马》: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的体现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2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