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2版中考科学精品课件专题14-光的折射-波
专题14光的折射波考点知识梳理中考典例精析专题训练考点一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____;(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______________;(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4)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__入射角;(5)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_________;(6)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____的。偏折同一平面内法线两侧小于大于不变可逆斜射考点二透镜3.透镜分为两类:中间____,边缘的叫凸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中间______,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作用。4.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它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_______。厚会聚薄发散不变焦点焦距薄考点三凸透镜成像规律5.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并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u与f的关系像的性质位置(同侧或异侧)v与f的关系应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7.规律总结:①焦点F是成像和像的分界点,2F处成_______实像与________实像的分界点,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②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____,像也________;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_,像也________;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______,像也_________;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_,像也________;即:物近像____________(实像),焦点以内_________(虚像)。放大缩小变大变大减小变小减小变小增大变大远像变大反变化实虚考点四透镜的应用8.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要使看到的像大些,应让放大镜________________。9.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近视眼要用__________矫正。10.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远视眼要用________矫正。放大正立远离物体一些强前方凹透镜弱后方凸透镜(2011·台州)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图中的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解析】人在岸边看水中鱼时,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鱼的虚像,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因此D选项正确。【答案】D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小鸟,在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光线传播大致路径的是()C(2011·河北)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B.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解析】从图示装置看出,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距离透镜距离为5cm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即物距在f~2f之间,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在2f以外时,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且物距越远,像越小;当物体从2f向透镜靠近时,像在变大,同时像距也在变大,所以D选项不正确,A、B、C选项均正确。【答案】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一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人与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___30c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底片上的像是_____像(填“实”或“虚”)。大于实(2011·台州)如果物体离眼睛近,来自它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是发散的;如果物体远离眼睛,来自这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发散程度便会降低。因此,我们把来自遥远物体上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视作平行,如图甲所示。(1)我们作上述推断的前提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传播;(2)当物体远离眼前时,眼睛中晶状体的曲度会减小。图乙表示物体的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其中表示视觉正常的人观看远处物体的是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及人的眼睛成像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光学原理可知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根据人眼成像的原理及远视与近视的形成原因分析可知。A图为正常人观看远处的物体。【答案】(1)直线(2)A如图甲是正常眼睛对光的作用情况,则图乙()A.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光的折射波(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1·义乌)从水面上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这是()A.光的反射现象B.光的折射现象C.光的直线传播D.平面镜成像解析:水下筷子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眼睛看到的是筷子所成的虚像,故选B。答案:B2.(2011·沈阳)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B.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C.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D.晴朗夏日的中午,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解析:看到池水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变大,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池底变浅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路灯下影子的形成、树下圆形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通过汽车后视镜能看到更广阔的范围是由于光的反射,正确选项是A。答案:A3.(2011·达州)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A.M点B.N点C.P点D.Q点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要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所以出射点为N点。答案:B4.(2011·盐城)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A.M点B.N点C.P点D.Q点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要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所以出射点为N点。答案:B5.(2010中考变式题)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解析:综合考查了光学知识。A项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与物体距平面镜距离无关;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进入眼睛的光线应发散些,所配戴的应为凹透镜,看到的水中物体都是变浅了的虚像,故选D。答案:D6.(2010中考变式题)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线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解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硬币反射的光线没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不见”;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因此人“又看见了”。答案:A7.(2011·扬州)如下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且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选项正确。答案:C8.(2011·武汉)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C.所成的像是实像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解析:人眼的结构相当于照相机,其视物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晶状体及其附属结构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在视网膜上得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答案:D9.(2010中考变式题)以下为某地区中小学生2001年与2009年近视率调查分析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年份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检查人数近视人数近视率%检查人数近视人数近视率%检查人数近视人数近视率%2001153779946.519401409121.16483337052.020092474823159.419251837943.5167671213172.4A.近视是先天性疾病,由遗传决定B.两次调查比较可知,检查人数越多,近视率越高C.两次调查比较可知,初中生的近视率增加幅度最大D.矫正近视的方法是配戴凸透镜片的眼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读图可知由2001年和2009年的调查发现,小学生近视率增大2.9%,中学生近视率增大22.4%,高中生近视率增大20.4%,所以C符合题意。近视率是近视人数和调查总人数的比率,并不是由检查人数的多少决定的;近视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矫正近视的方法是配戴凹透镜片的眼镜,所以A、B、D为错项。如果学生审题不清的话,易错选B。答案:C10.(2010中考变式题)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解析:考查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由图知: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来矫正。答案:B11.(2011·杭州)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A.将凸透镜往上移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D.将蜡烛往下移解析:本题考查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实际上蜡烛在下侧,在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往上移,C符合题意。答案:C12.(2012中考预测题)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一光斑,若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A.向左移动后静止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后向右移动D.仍在原位置解析:向容器中加入水后,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斑会向左移动。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4分)13.(2011·北京)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________光组成的。解析:白光能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答案:色14.(2011·河北)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请你在图中用光学知识画图说明。若井中有水,井底青蛙的位置不变,由于________,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坐在井中的青蛙只能看见光沿直线传播所能观察到的天空的范围,当井中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使原来光
本文标题:2012版中考科学精品课件专题14-光的折射-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13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