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西学东渐1、32、4、5、6新文化运动7、89、10、11、12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314、15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6、17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1920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解析:C《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亲王大臣、八旗子弟”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即1858年,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解析:B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无从得出,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为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专著,与封建科技思想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B.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解析:A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认识到只学习西方器物,不学制度是不行的,A项正确。郭嵩焘比较赞赏西方以政教为本,以商贾为末,而他所说的“政教”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而非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顽固派的主张是摒弃一切西学,与题干不符,排除C。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4.甲午战争后,郑祖彝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B.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D.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解析:B崇洋媚外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时间“甲午战争后”可知,材料中“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说明其认识到要深入学习西法,不可受中体束缚,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得出只是海军方面赞扬西方体制,并不是各方面都赞扬西方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李鸿章,故D项错误。5.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这说明梁启超()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相一致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解析:B从“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可知,梁启超主张资本国有,体现不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可知,梁启超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梁启超的土地政策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但梁启超还有关于解决资本问题的主张,故C项表述不准确;材料主张不仅要土地国有,还要资本国有,可知梁启超思想比主张进行社会革命的孙中山民生主义更激进,故D项错误。6.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解析:D据材料晚清以来“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求书、“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可知晚清维新思想兴起后,西方著作大兴,旧书无人问津,说明西学传播成为潮流。故选D项。7.1916年李大钊号召青年:“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反映出此时的李大钊()A.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文明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C.号召青年抵制西方文明D.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解析:B李大钊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李大钊主张“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表明其否定东方文明,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8.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须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解析:A通过题干可知,李大钊在《晨钟》这一刊物中,对青年的使命进行了定位,即“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同时“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说明这是李大钊对青年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故A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救亡图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传统文化问题,故D项错误。9.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盲从。1919年,他进一步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这反映了他主张()A.摒弃传统儒家学说B.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C.培育独立理性精神D.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解析:C材料中未涉及摒弃传统儒家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不等于儒家学说的经世致用,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不依傍、不盲从”“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国民意识”不符,没有涉及文学革命,故D项错误。10.“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旨在()A.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B.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C.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适合现代生活D.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解析:DA项与材料中“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符,故A项错误;肯定孔教与材料中“我们反对孔教”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表明要与时俱进,重估价值,故D项正确。11.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解析:B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的发展而非救亡图存,故A项错误;由材料“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得到认同,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而非追求新思想,故D项错误。12.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A.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B.成功地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C.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D.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解析:C据材料“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可知,陈独秀对资产阶级文化有所警惕,但未体现出成为反美的重要代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他已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而非192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1922年”“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因此可判断此时陈独秀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故D项错误。13.孙中山把西方的“博爱”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加以糅合,把“大同”视为自己的理想国。为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粹主义D.民生主义解析:D“博爱”思想、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大同”等均与民生有关,D项正确;民族主义主要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B项错误;民粹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故C项错误。14.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政纲的提出,使带有盲目性、局限性的自发抗争“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这说明孙中山的民主政纲()A.起了思想指导作用B.具有明显的落后性C.以争取共和为核心D.不断得以丰富完善解析:AA项表述与题目中“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相符,A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民主政纲的积极作用,B项表述与题目中“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不相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政纲”,并未体现孙中山民主政纲的核心内容,故C项错误;题目中仅体现民主政纲提出的积极作用,并未体现丰富和完善,故D项错误。15.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这表明孙中山()A.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性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C.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D.民族主义成为核心解析:A材料中“1924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表明孙中山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三民主义较之前的变化,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D项错误。16.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解析:B《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A项错误;根据“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可知,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检测试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8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