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一单元真题训练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一遍过统编版上册
真题训练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真题·2020高考天津卷】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5分)脊梁罗长城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参考答案】运用角度,合理解释探究主题,语言表达【解读】此诗内容上,先用直接意象描摹劳动的场面:老农扶犁、推犁累弯的腰背展现出一道有力的曲线,犁铧翻出的泥土(犁圈)象一道透迤的山峦在步犁下延长。再运用间接意象作比喻,点出其象征意:以彩虹喻脊梁,赞美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的内在的力和美;用“青峦”喻“犁圈”赞美了劳动意义的重要;以“青峦”喻“脊梁”,赞美了劳动者的厚重品性。形式上,由四个名词性短语构成,节奏和画面感强,四个意象逐层递进,呈现了脊梁”的意蕴。结构上,一三句、二四句两两呼应,完成了意象间的联结,构成了整体意象的鲜活和厚重之美。【2020山东模拟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刘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刘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刘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4.诗歌从刘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D2.B3.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4.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刈禾女之歌》赏析“九叶派”诗美的核心观点是超越。在诗与生活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既要潜入现实深处,又不必直接粘于现实,力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既反对硬梆梆的写实,又避免赤裸的抒情,尽力营造一些实而又虚的新鲜意象,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独特体悟和深切感受。辛笛的这首抒情短诗,就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和,意蕴深沉玄虚,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现代诗风的佳作。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原野上,曾是刈(yi收割)禾女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但细加玩味,诗人实在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胸中之块垒。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若问,她身处何市?从事何职?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模拟考试】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2条,不超过70个字。(4分)过故人庄彭彪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故乡瘦了一圈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干了一半屋后驼背的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参考答案】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②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评分细则:以上三条答对任何两条给满分4分。①中“拟人”1分,分析合理1分,析不必拘泥答案,言之有理即可。②从“意象”角度列出意象或是谈到意象选择合理用心给1分,在此方向上内容分析谈到“流浪”、“思乡”或“伤感”“惆怅”“忧愁”等任一条给1分。③“诗行”形式1分,“视觉美”“韵律美”1分。补充得分:如以上三条只答了1条,下面两个方向可酌情给1分①对比角度,将白云依旧与故乡沉沦形成对比,表达伤感无奈失落之情②题目上,借用古人诗题,有古典美,有韵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选择题】1.对非马《醉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1997年2月5日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参考答案】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2.对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假若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参考答案】D《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3.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3分)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肚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参考答案】D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以马喻人。A、B两项都错在把诗中的马当作现实中的马。C项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4.对梁宗岱《散步》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生命的路上,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一刹那便模糊了。只有忧郁时的脚印却沉重的永远的镌着。A.诗的第一、二行运用比喻,把人的生命过程比作一条道路,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这样,“路”和“脚印”就具有了象征意义。B.诗歌将“快乐时的脚迹”和“忧郁时的脚印”对照着写,流露出偏爱后者的感情,表明诗人是一个感伤主义者,认为“忧郁”比“快乐”更有价值。C.作者要否定的是轻佻虚浮的人生,主张珍视人生的苦痛和忧郁,充分感受生命的复杂和深度,让生命获得“分量”。D.“刹那”和“永远”“模糊”和“镌着”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主张人应该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的人生观。【参考答案】B“表明诗人是一个感伤主义者”这一给人“定性”的判断失之武断,纯属无限上纲,与作者的感情倾向相悖。5.对舒婷《思念》这首诗,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A.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无联系,其实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B.“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个比喻,诗意全出,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C.“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两句诗形象地表明诗人内心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真题训练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复习一遍过统编版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3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