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基础落实壹深化探究贰内容索引达标检测叁基础落实壹1.出身: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2.求学活动:孔子从小勤奋好学,曾到宋国考察,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___和典章制度,还向乐官学习音乐。3.教学活动:孔子30岁左右时,已博学多才,他收徒授业,开创了的先河。4.政治活动: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青年时代只做过管理和牛羊的小官。后来曾担任过鲁国的。5.整理文化典籍:孔子晚年收集古代的文化典籍,整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其一生的主要言论被弟子们收集整理在《》里。一、孔子其人答案殷礼礼仪齐国私人办学仓库司寇论语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1.仁者爱人(1)“仁”的含义:“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但“仁”是一种有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2)“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之道,“忠恕”就是。2.克己复礼(1)“礼”是指。(2)为维护“礼”,提出“”的主张,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3.中庸之道:提出要遵循,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答案二、孔子思想爱人等差忠恕推己及人周礼正名中庸之道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4.教育思想(1)提出了“”“”的教育思想。(2)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主张“”。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史论要旨“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育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美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三、孔子思想的影响1.对古代中国(1)西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2)孔子被尊为,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2.对世界(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的组成部分。(2)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对法、德等国思想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万世师表传统文化西欧重点精讲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1)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2)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易错提醒各诸侯国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是由于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知识图示返回深化探究贰探究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主张史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问题思考上述史料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主题一孔子的政治与教育思想提示提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探究点2孔子的教育思想史料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提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主题二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史料一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史料二伏尔泰:“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提示提示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2)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提示提示孔子。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史论总结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4)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返回(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达标检测叁1.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依据的是孔子A.整理编撰“六经”B.创立儒家学说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解析答案√123456解析材料中钱穆称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认为孔子对先秦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对先秦文化的贡献在于归纳整理了六经,传承了中国上古文化,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孔子的贡献和影响,但不符合题意要求。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解析答案√123456解析材料表明孔子体贴他人,注重调整人际关系,通过体察民情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A、B、D项与此相反。解析“仁”“礼”并非对立的关系,所以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孔子看来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乃立国、立身的基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正确描述了仁和礼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庸思想自身就是协调仁礼关系的产物和方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B.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C.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D.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解析答案√123456解析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它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解析答案√123456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解析答案√123456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材料中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颜渊》材料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23456(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孔子的主张。答案123456答案主张:孔子提出“仁”和“礼”,提倡以德、礼治理社会的思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答案返回123456(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答案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及教育方法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先师孔子课件 岳麓版选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7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