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比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1、定义与主要观点:有效市场假说是过去几十年以来金融理论的核心命题“有效市场”的概念最早由Roberts提出,法马使得这种提法得以流行。法马在对股票价格行为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给出有效市场的经典定义:有效金融市场是指这样的市场,其中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证券的市场价格都是其内在价值或基本价值的最佳估计。其主要观点:首先,投资者被认为是理性的,他们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对己知信息按照贝叶斯法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所以他们能对证券做出合理的估价。其次,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并非理性的,但由于他们之间的证券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所以证券的价格并不会受到影响。最后,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投资者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们会在市场中受到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而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其主要观点:(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决策的实际过程来看,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心理、情绪、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偏离贝叶斯法则,会产生易获性偏误、代表性偏误、过度自信产、框架依赖等认知偏误,因此不能根据己知信息对证券价值做出正确评估。具体来说,投资者在决策时受以下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决策偏误。(2)投资者的偏误是系统性的,不是随机的。(3)有限套利(4)期望理论2、主要观点的对比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命题是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基于投资者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市场有效并实现均衡,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具有如下特征:(1)偏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投资者具有一个稳定的偏好,偏好具有完备性和传递性,并能够理性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偏好,实现自始至终的利益最大化。(2)手段的一致性。能够准确获取必要的信息,具有完备知识和计算能力,并判断和计算各种方案的结果及由此产生的效用,不同子集的各种选择以系统性的方式相对应。(3)最追求效用最大化。投资者能够精确计算出预期效用,实现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效用。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市场是有效的。然而,行为金融理论则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不符合理性人的假设。人在现实中的选择经常违背新古典提出的完备性、传递性等“公理”,包括:缺乏完整的、统一的、能够对所有可能选择进行排序的效用函数,人们的“偏好”经常发生颠倒,人们只能找出所有备用选择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不仅如此,人们对选择后果,不确定未来事件的概率也无从估计并使之保持一致性。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具体决策过程出发,通过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还要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平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决策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且认为投资者的偏误是系统性的,而并非随机的。加上套利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样市场是不可能有效的,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模型,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可见,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是市场是否有效,而其起源则是理性人假设。3、总结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疑问和实证研究的异常现象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更好的理论或假说能够取代有效市场假说对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解释。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它注重人类决策心理的多样化,突破了经典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这一理论使人们对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研究由研究“人们应该怎样做出投资决策”进入到研究“人们实际上是怎样进行投资决策”的领域。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多样化,也更加接近实际。
本文标题: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6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