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指导意见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时空定位线索1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线索2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线索归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呈现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必备知识1.“百家争鸣”(1)背景a.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b.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c.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d.思想文化:出现①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2.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a.思想核心“仁”;b.统治者③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尊称为“至圣”战国孟子(1)政治:a.“④仁政”;b.民贵君轻(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a.“⑤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 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3.其他思想流派流派代表人物地位思想道家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⑥道”;提出了“⑦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⑧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易混辨析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探究点一儒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料实证】史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合作探究史料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读史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治国主张。史料表明孔子主张“德政”。(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史料说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史料表明荀子主张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问题思考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提示儒家的“仁”“仁政”“民本”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儒家的“礼”等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史论归纳】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探究点二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史料实证】史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史料二“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史料三“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读史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史料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2)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史料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治国理念。(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史料反映了法家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理念。问题思考据史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评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提示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时期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史论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1.(2018北京文综)“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考点集训C答案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2.(2018浙江4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B答案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中提到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该思想家属于墨家。选项A是儒家孟子的主张,选项C是儒家孔子的主张,选项D是道家庄子的主张,选项B是墨家的主张。3.(2015山东文综)《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C答案“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a.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b.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c.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①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把道家、②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必备知识(3)内容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b.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④天人感应”学说。c.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⑤三纲五常”等处世的道德标准。教材补遗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他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2.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措施a.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b.政治:起用⑥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c.教育:将⑦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⑧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⑨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⑩主流。构图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探究点一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特点【史料实证】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合作探究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读史提示(1)史料一阐述了君权思想的来源。史料说明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也反映了“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从为人处世角度提出了标准。史料说明了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3)史料三说明针对国家统一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史料中董仲舒认为国家统一是自古就有的天地之常理。问题思考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特征。提示继承与发展先秦儒学;重视“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君主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探究点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及评价【史料实证】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摘编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
本文标题:(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8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