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张若虚篇一: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综述摘要《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诗人以一篇“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人中脱颖而出,带给世人以文学的享受和震撼。其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性、思想性,还在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与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影响颇大。因此,笔者梳理了学界近年来对该篇作品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研究具体现状和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从文本研究(语言,意象,意蕴)、作地考证研究、文学史价值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几个方面,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借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文本研究;作地考证研究;文学史价值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当我们漫步于古典诗歌作品的星空下,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古典诗歌星空中的一抹璀璨的星光。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里提到:“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说:“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1清代王夫之也在《唐诗评选》中评论道:“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令浅人言格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清末王闿运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也评价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中国古典诗歌诗人数不胜数,诗歌作品灿若繁星,然而这篇作品博得了“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传唱千古,3张若虚也以这一篇《春江花月夜》“竟为大家”,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全诗如下: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2王启兴、张虹注:《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唐诗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上海:中华书局,2009:18-20.3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2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一、《春江花月夜》之文本研究“文本”text在英文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的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4。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认为,文本的构成有三要素: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笔者总结发现,对《春江花月夜》的文本层面研究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一)语言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文学的言语层面,指的是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鉴赏诗歌也如此,一首诗歌,首先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诗歌语言,而诗歌所有的内蕴就隐藏在这语言的背后,如果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语言本身,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关于《春江花月夜》的体制问题,沈媛媛(2008)在研究中指出,《春江花月夜》原本为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做。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艳丽者,以为此曲。”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7篇同题作品,均为五言乐府,并且都深受齐梁宫体诗的影响,内容浮艳,辞藻华丽。张若虚所做《春江花月夜》与众不同,在内容和体制上做出了双重的重大突破。《春江花月夜》一诗虽然依然沿袭乐府旧题,但采用了七言歌行的形式,全诗共计三十六句,改变了乐府旧题的五言短制的局面5。又如许玲玲(2006)也肯定了《春江花月夜》七言歌行体是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没继往开来,在刚刚形成的“初唐体”形制上,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出离文人心态而达到宇宙时空观念的思考,使得“初唐体”形制至此到达成熟的顶峰6。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陈小蕊(2021)分析了《春江花月夜》的韵律问题:“诗歌逐章转韵,韵随情转。全诗三十六句,可分为九章,每章四句,形式整齐,结构匀称。以平声更韵起首,中间是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收尾。平仄相间,高低抑扬,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极富韵律之美,又兼用叠音词‘滟滟’、‘姣姣’、‘悠悠’,一唱三叹,声情并茂,韵味绵长,诗情与哲理在平仄与韵脚的不断转换中节节相生,如梦如幻,营造了为情而痴,缘景而醉,因理而思的三重审美空间,使情景理三者互诠互释,也使韵律之变更具韵味7。”还有学者研究《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问题。曾智安(2008)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同属于南朝清商乐歌的吴歌和西曲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产生于楚地的西曲以规模长大的舞曲为主,它们与吴歌在形制结构和音乐传统上并不相同。西曲舞曲曲辞通常采用场景联章叙事体这一独特体式是唐代张若虚那篇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曲辞结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沈媛媛.初唐歌行论稿[D].吉林大学,2008.6许玲玲.从赋到歌行——试论“初唐体”的体性特征[D].浙江大学,2006.7陈小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作艺术刍议[J].文学教育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下),2021,(6):113-115.5构的来源。西曲舞曲与《春江花月夜》曲辞结构的这种关系,既是中国古代音乐,也是秦汉之后的楚文化影响诗歌的最典型体现8。该篇论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实则来源于西曲舞曲曲辞中的场景联章叙事体,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将多首曲辞整合为单篇歌行而已。这为我们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的角度,从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古代诗歌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经验。(二)意象中西方文论中都有意象(image)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心理意向,二是内心意象,三是泛化意象,四是观念意象。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采取“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来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9。在《春江花月夜》的诗篇中,诗人以独具匠心的技巧,巧妙地组合了许多意象。首先来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是中国诗人常咏不衰的意象,具有普遍的美感。吴小如(1985)分析了题目的内涵和诗人进行意象安排的构思。他提出,相比于六朝人隋炀帝、诸葛颖等人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到张若虚作此首长诗的构思是很细密精巧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的。用这个题目来作诗,其写景部分是要扣紧题面的,即诗中之景离不开“春”、“江”、“花”、“月”、“夜”这五方面的内容。耍想把诗作巧、作活、作的有特色,必须要从这五个字下功夫,过去人对此称之为“作题目”。因此,我们在对此诗进行具体艺术分析之前,必须先把题面这五个字作一番探讨。“春”是季节,是全诗的总背景,是表明时间观念的大范畴,而“夜”则为表时间观念的小范畴。如果不在夜间,即无从写“月”。换言之,只要写了“月”,“夜”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春”与“花”有关,“花”是春天的特征。但“花”在夜间是无法观赏的,所以全诗只是点到而止。春天是容易引起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的,作为总的大背景,它当然贯穿于全诗。但它比较抽象,无法实写,只能通过其他有形象的事物来体现。这样,剩下来的只有“江”与“月”了。因此在全诗中,这两者才是其正的重点,也是统摄全诗的枢纽和贯穿全诗的线索。“汀”在地上,“月”在天空,“江”,代表空间,诗人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一直写到“落月播情满江树”,概括了前一天的夜幕初临到次日清晨的曙光乍现,概括了完整的一个夜晚。“江”与“月”虽似互相关联,在诗中平分春色;但诗人既以写夜景为主,而月光又是夜景中唯一有代表性的特征,那么诗人必须更为突出地写“月”才行。而夜间的江水,只有在月光下才能显出水的美感,从而江10乃成为月的背景。从月升到月落,概括了一个完整的夜。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纵观整篇长诗,我们可以看到,《春江花月夜》囊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作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形成了诗境容量的丰富感和充实感,其意象组合独具特色。这里就有一个意象密度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莫砺锋先生在《论唐诗意象的密度》一文中有详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篇诗歌中,如何协调、平衡多个意象是重要的问题,稍有疏忽就会丧失艺术性。英国诗歌理论家休姆说:“两种视觉意象构成一种视觉和弦。”若干个视觉和听觉意象都能组成和谐的诗境。对于单句诗来说,意象密集往往能成就出千古名句,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对于整个诗篇来说,意象过于密集地堆砌,会损伤意境的完整89曾智安.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J].文学评论.2008(5):64-69.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5).性和意脉的流畅性。这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太密集会导致诗意的芜杂和主题的破碎;而是意象密集会阻碍意脉的流动。因此,对于一首诗来说,最好的安排意象的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方式就是疏密相半,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先生在论文的结尾得出了简短的结论:唐诗名篇的意象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将诗歌意象的密度控制在合理的程度。而在《春江花月夜》中,不同意象围绕着中心思想正是呈现有规律、高密度的组合,相同意象高频率出现,给读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强化了中心思想。整个意象群顾及全局而重点突出、一环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安排意象的构思方法,也是唐以前的诗人所不易做到的11。有学者对于《春江花月夜》的单个意象作集中细致的考量。如对“月”这一意象的研究。如李青云(2021)在论文中分析了“月”意象:诗题《春江花月夜》中的五个意象,在全诗交替出现。“月”字最多,达十五次。出现十二次的“江”字,是月的陪衬,春江月明、江天、江畔见月、江潭落月,都是月的背景。意象的高频率重复出现,从字面上给读者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应,使读者不得不对这种独特的写法深入思考。以“江月”为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这一意象在这几句里先后出现了三次,诗人不避重复,读者也感觉不到重复。究其原因:一是抒情与议论的完美融合;二是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三是意象的高频率出现与意境的高旷深远。诗人以“月”为中心意象,通过月所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能包容的丰富情感内涵,将自己的
本文标题:张若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4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