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商业银行如何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
图1长江经济带GDP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注:工商银行(601398)城市金融研究所整理为应对形势新变化,拓展发展新空间,2014年,中央将“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并列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区域发展向整体化、均衡化、带状化转变;实现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联动和协调发展,并发挥上海自贸区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政策背景来看,国际上流域经济带历来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国内经济下行,区域经济分化明显加剧,区域政策调整迫在眉睫。从发展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格局已基本形成,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联系的重要纽带。但同时,也存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制约一体化进程,产业同构及分工弱化制约了跨区域经济合作,立体式交通走廊尚未形成等问题。从未来发展前景看,长江经济带体量、规模、影响力将丝毫不亚于沿海经济带,一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率先建成;二是区域内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三是建成生态环境安全合作的示范区。就商业银行而言,“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内分行信贷增长带来重大机遇:将助推区域内分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深入挖掘港口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促进信贷行业结构调整;突出信贷政策差别化指导。杨荇新“长江经济带”战略出台的政策背景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再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成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1.国际比较:流域经济带历来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往往把大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作为其发展的战略重点。如美国对于密西西比河、欧盟对于莱茵河等。作为美国流程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和开发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从开发经验来看,一是城市与河流结合的“点---轴---面”开发模式。二是法律地位明确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三是灵活多元的融资渠道。四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莱茵河流经西欧最重要的工商业地区,是世界上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之一。主要开发经验有:一是“航运为先”,形成内河与运河、江河与海洋相互贯通的流域建设模式。二是水路、铁路、公路综合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三是高度重视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建设。四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构,来实现莱茵河的综合整治与开发。目前,湄公河、恒河、图们江等大河流域开发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了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和中国等6国,初步形成了交通、能源、经贸、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等6个领域的合作框架。世界性的流域开发热,和当今世界生产分布由江河到陆地再到海洋这一自然进程相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流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也基本反映了流域所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2.区域发展:近年来中国区域分化明显加剧,区域政策调整迫在眉睫一是资源型、重化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速下降最早、转型压力依然较大的区域。从近10年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来看,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区的经济增速在2005年前后就出现了下降。上述地区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接替产业的培育都相对滞后,区域转型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支撑。二是东部地区多数省市的经济增长降幅已明显缩小,趋于稳定回升。从经济增长下降的时点来看,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2008年前后。其中,上海由2007年的15.2%降至2014年的7%。其次是北京,同期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但从近三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增长下降明显趋缓,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7.5%左右,以互联网经济、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态发展迅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增强。三是西部地区在大规模投资的拉动下,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近年来经济增速也开始普遍下降。西部12省区市(内蒙古除外)的经济增速普遍是在2011年之后开始下降的。西部地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极易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新旧产业接续的“空挡期”,产生较为严重的就业风险和财政风险。如,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区亏损的工业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造成现阶段区域分化的因素十分复杂。表面原因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等因素传导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与更高发展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受早期科研资源国家布局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形成的经济优势影响,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发达地区对资源要素存在“虹吸效应”。二是欠发达地区更为依赖传统发展路径。中西部地区经过上一轮大规模要素投入的发展阶段之后,在产业结构和投资路径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固化的模式,但与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成为新时期推动产业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障碍之一。三是传统增长模式不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在我国原有增长模式下,各地更加注重自身“一亩三分地”的发展,互相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中央关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市场一体化的许多政策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地方利益的掣肘,难以有效发挥其效果。在上述背景下,中央重提“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意在从全国“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战略构想出发,依托黄金水道,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向内陆地区推进建设经济带的重要一步,其战略构想十分深远。新“长江经济带”的概念、经济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自然范围界定,长江干流全长6380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省(市)。而支流还包括甘肃、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整个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以经济的内在联系、文化的融合程度来界定,2014年,国家发改委将长江经济带范围划分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九省二市。至此,长江经济带的划分范围得到国家层面的确定。1.经济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率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时机较为成熟。长江经济带现已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的横跨我国东中西地区的发展轴线,这一轴线连接着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十分重要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皖江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的昌九景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1993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GDP占全国比重从39.61%上升到44.7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从27.61%上升至40.75%,经济重要性不断凸显(见图1)。第二,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未来将充当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区位优势。长江干流航道2838公里,干支流通航里程达8万多公里,南北岸线长度近6000公里,对建设港口、码头、大型工业企业意义重大。二是资源优势。长江干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占全国的53.4%;可开发水能资源1.97亿千瓦,开发潜力极大。区内共有各种矿产109种,在38种主要矿产中,储量占全国60%以上的就有13种。此外还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42%以上。此外,农业也居全国首位,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四是人才优势。这一地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科教事业发达,全国42%以上的高校和在校大学生分布于此。第三,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格局基本形成。东部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聚焦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逐步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地区仍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目前正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利用水资源、矿产以及工业基础等优势,积极发展钢铁、石化、能源、建材等重化工业,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中心。第四,实现我国对外开放与联系的重要纽带。近年来,除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外,国家又相继批准开放了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黄石、宜昌、万县、涪陵等沿江城市,批准三峡库区包括宜昌、秭归、兴山、巴东等为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仅能够对内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在我国对外开放与联系中同样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从经济外向度看,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0年一度高达28.94%,2014年虽有所回落至23.34%,但仍超全国22%的平均水平(经济外向度(出口总额/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宏观指标之一,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区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相互渗透、融合的能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2.存在的问题第一,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制约一体化进程。从人均产出比较来看,东部长三角苏浙沪地区,人均产出已经达到1.3-1.5万美元,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进入了发达地区的行列;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省,人均产出为6-7千美元,和中国内地的平均水平齐平;西部的贵州、云南,人均产出还只有3-4千美元。区域内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第二,产业同构及分工弱化制约了跨区域经济合作。据统计,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85%以上,说明长江流域各省市过于追求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这样不利于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其中,上海、武汉、重庆、南京、芜湖、南昌、成都等地,均把汽车工业和信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产业同构以及分工弱化使生产能力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低效和浪费,产生区域间的过度竞争。第三,立体式交通走廊尚未形成。长江流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初步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尚未形成立体式交通走廊,各种运输方式未能有效衔接,资源优势转化渠道仍不够畅通。经济发达国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般占总投资额的10%~14%;发展中国家约占20%~28%。而我国仅占到8%~10%,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图、发展前景及影响1.战略意图首先,“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战略相互呼应,将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区域发展向整体化、均衡化、带状化转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三大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区域战略选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开始重视不同地区间的联动效应及整体性特征,更加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是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支撑,避免经济过快下滑;二是探索改革的试验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使资源要素在更大的范围自由流动,市场机制在更深的层次发挥作用;三是产业整合的示范带,根据各省市特点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国区域产业调整提供示范;四是区域联动的探路者(300005),在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方面探索路子。其次,“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助于通过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联动,实现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长江流域9省2市,是一个典型的横贯中国内地的雁行发展形态。这种发展水平的梯级形态,如果孤立地看待,会被认为是消极的地区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标志,但如果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空间来看,它恰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并因此具有资源要素禀赋和市场多样性的发展中大国的潜力和后劲。在未来30年内,依托长江建设“黄金水道”将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支撑中国经
本文标题:商业银行如何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