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3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解题锦囊|•文言虚词推断“四法”•1.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则“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2.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但是”等。•3.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不表示实在意义。•又如“之”:“先妣抚之甚厚”中“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中的“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4.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文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文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又如“多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是“和、跟”的意思。|对点小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之.遂善画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B.贼闻其.善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胁以.白刃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又数年,乃.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解析A项,之:音节助词,无意义;代词,郑国。B项,其:代词,他;代词,它的。C项,以:均为介词,用。D项,乃:连词,于是,就;副词,竟,却。•参考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小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经常让他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以实物不能画为由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兵刃威胁,赵广不顺从,金兵就砍掉他的右手拇指,打发他走了;而赵广平生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士大夫所收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言多而不辩其.皆出于此乎B.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常以.身翼蔽沛公D•解析A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B项,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给;介词,引出处所,到。C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D项,以:均为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参考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的言论很多但不巧辩,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作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告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巧辩。”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秦伯说,与.郑人盟B.庞涓恐其贤于.己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C.孙膑以.刑徒阴见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窃载与之.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C•解析A项,与:连词,和;介词,和。B项,于:介词,比;介词,在。C项,以: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D项,之:动词,到,往;代词,它,代指褒禅山。•参考译文•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但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担心他的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刑法惩罚他,弄断了他的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被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大梁,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很奇特,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王嘉《拾遗记》)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编茅为.庵削荆为.笔C.暗则缕麻蒿以.自照题其衣裳,以.记其事D.不学者.虽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D•解析A项,则:均为连词,那么。B项,为:均为动词,制成。C项,以:均为目的连词,来。D项,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用白茅编成小草屋,把荆条削制成笔,刻划树皮流出汁水当作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为自己照亮。看书看得符合心意,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录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写过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任末不看。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课时达标18备考必记仓储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一)而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连词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连词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⑧表示目的关系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何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代处所或事物什么,哪里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代词③作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④表示提问(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副词⑤表示程度(形容词前)多么,怎么,怎么这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三)乎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②表示反问语气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助词③表示推测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④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助词⑥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地,或不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介词⑦相当于“于”在,比,或不译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四)乃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①表示事理或时间上的承接就,于是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数量或范围的限制仅仅,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副词③表示出乎意料竟,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词性用法释义示例④表示判断就是,原来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第3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5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