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目标导航]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一、历史背景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2)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3)试验:邢州地区成功实践。[名师点拨]“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二、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政体更新(1)基本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2)主要制度:①中央机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②地方管辖: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治理开发云南行省。③其他措施: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设立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3)历史意义: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经济方面——转变立国之本项目措施职责或作用确立国策农桑立国加快了蒙古汗国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建立农业机构设劝农官和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完善农业法规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把管理农事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标准重视技术指导编成《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名师点拨]忽必烈改制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改革,但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反映了在接受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的同时,流露了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三、历史意义1.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对政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3.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要点一忽必烈采用“汉法”的原因和条件及“汉法”与“旧俗”的含义1.原因: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蒙古旧俗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2.条件: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3.含义。(1)“汉法”: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2)“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探究问题]材料一(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城邑,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元史》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元史》材料三(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元史》思考:(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元朝“遵用汉法”的概况。(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采用汉法不顺利的原因。(3)元朝采用“汉法”有何影响?提示:(1)主要是采用汉族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2)“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汉法”的采用损害了一部分蒙古贵族的利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对。(3)“汉法”的采用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要点二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2.在西藏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快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探究问题]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思考:(1)材料一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史料中的话予以说明。(2)材料二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依据:“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2)措施: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影响: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6706 .html